奇书网

奇书网>园长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 第一节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家长工作观(第2页)

第一节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家长工作观(第2页)

这种类型的家长往往对幼儿的要求多于对孩子的帮助,对幼儿的约束和批评也比较多。我们从孩子们的日常表现中可以观察到这一点,严厉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独立,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相对较强,做事比较有序,但也存在胆小、没自信、爱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和自我否定的倾向。

2。民主型家长

该类型家长对幼儿的表扬和批评相对适中,遇事和孩子商量,能够给孩子较多自我选择、自己做主的机会。民主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有自信、敢于尝试、做事积极、爱参与、有创造性、喜欢帮助别人,同时很喜欢谈价钱讲条件,比较自主。

3。放任型家长

此类家长往往对孩子评价很少,对幼儿的表扬、批评、帮助和管教很少,这种类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自由散漫、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这类家长由于对幼儿的关注程度不够,很少会真正地与老师沟通,往往有理讲不通、对老师的无理要求较多,认为教孩子就是老师的任务。

4。娇惯型家长

这类家长常会无原则地表扬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很多,是真正的娇惯型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别人不能碰不能说的宝贝,甚至会替幼儿做所有事情。娇惯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往往依赖性特别强、动手能力差、做事不积极,不参与、爱发脾气耍小性子、听不得批评,但也颇具同情心。

(二)根据对班级工作的配合度分类

1。难缠型家长

这类家长往往对老师不够信任,甚至带有敌意,认为把孩子放在老师手中会让孩子受很大的委屈,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不好”。因此一见面就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希望老师怎么样做、老师应该怎么样做、老师一定要怎么样做。

2。配合型家长

这类家长能真正地支持和理解老师的工作,对老师有一定的信任。配合型家长认为老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会考虑老师的建议。但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并存在着与老师观点不太一样的看法,他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多是希望老师能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若提出难度较大的要求,可能是因为对某些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或有误区。

3。理想型家长

该类型家长往往会主动地帮助老师做些事情,常把“辛苦了”和“谢谢”挂嘴边,孩子受伤也会表示“不要紧、没关系”,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总能很好地完成。

(三)根据家长的性格特点分类

1。沉默型家长

沉默型家长有三种不同的表现:①拙于“交谈”。谈话对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时常困扰着他,使他难以获得解脱。越是口拙,这种压抑就越深,使他的下一次开口更为困难,于是产生恶性循环,直到最后干脆不说,用沉默来对待对方。②不想张嘴,怕张嘴。这种心理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人与上一种家长心理不同,上一种家长是意识到不说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为自己表达能力欠佳而惶惶不安。而这种天生就不愿张嘴的人,从来就觉得自己不说话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他从不会因为自己没说话而自责或不快,他一直以为这样比较舒服自在,很心安理得。③用“说话”以外的形体动作来表达心意。这种家长既不缺乏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不是有不爱说话的癖好,他是碰上了想说却又不能说或者很难表达的事情,只好换一种方式,用“形体语言”来表达他的意思,即通过眼神、面部表情以及坐立姿势、手脚动作向你传达他的意图。

2。唠叨型家长

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会与老师聊个没完,还经常一个意思来来回回地说,一点小事都不放心。老师刚说完这个问题,唠叨型家长都会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遍。这样的家长还比较喜欢和老师聊天,经常向老师主动提出一些问题。长辈人群中唠叨型家长较多。

3。和气型家长

和气型家长谦和有礼,不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会认真聆听并适时回应。和气型家长在班中是老好人,不仅对老师的态度友好,对周围家长也十分友好,不会轻易发表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家长对班级工作的理解、支持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老师一定要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很好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因人施教。

幼儿园的工作中有时园长会遇到一些家长对老师工作不满的“告状”,当听到家长对老师的指责时园长要理解教师的困惑,要理解教师并帮助他们分析困惑和羁绊,帮助教师解开心里的疙瘩,分析教师自身的性格。幼儿园中的教师可分为慢热型、高冷型、脾气火爆型、热情奔放型等多种类型。不同性格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使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就会达到不同的效果。面对“告状”,园长更要带着教师分析班级家长的教育要求、性格特征、心理接受程度、家庭状况等,针对不同性格的家长要有不同的方法。

例如:同样是孩子被蚊子叮咬的事情对不同的家长就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和气型家长:在离园时教师告诉家长对幼儿被叮咬的伤口进行处理、建议回家后继续观察并按要求抹药。

难缠型家长:发现孩子被叮咬后给家长打电话或发信息简单告知事情经过,见到家长后描述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咬的、幼儿园的处理方式、分析孩子被咬的原因、针对易受叮咬孩子幼儿园的预防方法,承诺不会造成传染病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沟通策略,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以尝试将自己班中的家长进行分类,同时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技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