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准备:
灯谜、PPT、音乐《闹花灯》和《闹元宵》、糯米粉、白面、大枣、MM豆、果味软糖、奶糖、麦丽素、一次性手套、围裙、帽子。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元宵节的历史
1。聆听音乐《闹花灯》。
2。出示PPT,第一位家长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并组织小游戏。
(二)介绍制作元宵的方法
1。出示图片,由第二位家长进行讲解。
2。家长向幼儿展示元宵馅的种类和形状。
3。家长引导幼儿对比不同种类元宵馅的软硬度及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4。家长示范,按步骤展示,便于幼儿直观的学习。
5。家长引导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对身边的小伙伴送出美好的祝福。
(三)制作元宵
1。以组为单位,每组坐一桌,每桌安排一位家长指导和帮助幼儿,共同制作元宵。
2。每组分配一种元宵馅,自由选择。
3。播放音乐《闹元宵》,伴随音乐的快乐氛围,制作元宵。
4。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小伙伴送出祝福的话语。
5。把制作成功的元宵摆盘送入食堂。
(四)灯谜游戏
1。由第三位家长组织开展游戏,引导幼儿感受猜灯谜的快乐。
2。幼儿进行抽签游戏。家长公布灯谜的答案。
(五)享受成果
1。将自制的元宵送入食堂进行加工。
2。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品尝创意元宵。
(三)民族文化中家长资源的利用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无论语言、衣食住行、宗教信仰还是民间艺术形式每个民族都各具特色。为了让幼儿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借助家长资源,让家长走进课堂,发挥各自的民族优势,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民族感受。
如:在开展“走进多彩的少数民族”活动中,我们请家长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图文并茂的介绍方式和亲身体验的感受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一明妈妈的介绍“走进蒙古族”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活动中妈妈以一明的日常活动为主线,用照片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示了蒙古族的特色美食手扒羊肉和奶豆腐、有名的“那达慕”大会、特色体育项目摔跤和赛马。伴随着一张张生动有趣的照片和妈妈活灵活现的介绍,孩子们不禁发出了“真棒”“真好”的赞叹。介绍完后,一明妈妈还组织孩子们进行摔跤比赛,品尝她亲手制作的奶豆腐,孩子们都兴奋不已。可见,孩子们已经被带进了热情的蒙古族文化中,而领路人则是我们的蒙古族妈妈。由于家长介绍的是自己的民族,在准备中会全身心的倾注自己的热情,讲解过程中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民族情感,这是我们老师所无法比拟的。
(四)亲子活动中家长资源的利用
“亲子活动”是家庭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早期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教育有很多不同,即由过去以教育子女为主,转向以父母自我教育为主;由父母权威管教转向以关注和引导子女的发展为主;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换为老师、朋友、同伴等多种角色;教育方式由家长一味训斥转为在参与游戏中给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其人格完善奠定基础。“亲子活动”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良好手段,它是“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也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玩,一起参与活动,在此过程中让孩子学习掌握一些知识,发展一些技能,这不但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也能促进父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亲子活动前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主题的确定,流程的设计,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幼儿相关经验的丰富。过程中可以请家长作为“特殊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给予幼儿针对性指导。活动后可以请家长参与活动的收整工作。任何活动的收整工作都是个大工程,在每次活动后,为了能够尽快收整好材料,让幼儿顺利进行下面的活动,可以发挥家长资源,请家长、幼儿和教师一起进行收整工作。
通过参与活动过程,家长不仅对活动内容有全面具体的了解,更对活动中每一个要求,每一个准备的价值有更深刻的感受。家长的直观感受反馈出的不仅是对教师的理解,对活动的支持,更为日后的深度参与奠定了基础。
案例13大班“美食节”活动方案
活动地点:大班活动室、休息室
活动时间:2016年4月
活动目标:
1。了解水果沙拉(饼干)的制作方法。
2。体验和老师、小伙伴一起动手制作水果沙拉和饼干的乐趣。
3。增强幼儿使用工具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