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电视社教类栏目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电视社教类栏目发展简况
与中国划分栏目的类别不太一样,西方国家通常以两种方法划分:六分法和四分法。六分法,即把所有的电视节目分成六种大的类型:新闻类、言论类、知识类、教育类、综艺类、服务类;四分法,即把所有的电视栏目分成四种大的类型: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由于四分法更为简洁实用,国际上采用此种栏目分类方法的国家最多。
国外的知识与教育类栏目可谓异彩纷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广泛,既有当下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也有未来世界的新知识。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家庭、学校的教育方法,甚至有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内容。
二是针对性强,栏目既有针对成人的,又有不少针对儿童、青少年以及其他特定群体的。
三是栏目是由电视台与实验室联手打造,主持人不拘泥于电视台。例如,针对成人的《科学趣味测试》是一档杂志型的科学类电视节目,由英国的主流电视台和Opey的实验室共同拍摄,主持人阵容强大,由LizBoansfield,DallasCampbell和Dr。YanWong博士共同进行。这个节目重点关注那些离我们生活很近的科学,在节目中针对该理论或者发现做一些非常有趣的测试,节目也会着重探讨这些最新科技是如何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的。该节目关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生物科技、天气环保、刹车系统、意识训练、心理治疗等。节目中设置了很多有趣的环节和测试,非常新鲜有趣,所以,节目的收视率非常高。而《幼童护林员》(Safari)的收视对象则是儿童。该节目以班主任身份传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同时调动动漫等三维制作的手眼,用形象活泼的体式格局,让孩子们能够很轻松地了解到天文知识。
教育类节目亦如此。例如,《谁比我糗》(Wipeout)是教育节目,节目宗旨是试图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电视节目摄像机会如实记录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专家们将会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做出诊断,并拟订一个家庭合约,要求所有成员遵守。执行几周后,专家们会按照具体执行环境做出评估。《博物馆幕里》则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推出不同的节目版本。节目的创意是把一些难管难教,被视为无可救药的年轻人,借居在海外一个与他(她)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完全不同的家庭,时间是八天左右。新家庭的家长是“世上最峻厉的家长”。一事无成的年轻人,经过八天左右的洗礼,顿然开窍,决心发奋向上。《实际地狱》(RealityHell)是有关青春期的教育节目,尤其是性教育的节目,教育青少年如何树立健康的两性观念;在青春期需要注意哪一些问题;性心理出现问题该如何诊治和调节;不安全的性举动会给将来带来哪些危险。节目请来了心理学家、医学家和一群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男女。少年男女面对镜头讲述了自己的困惑和故事,专家们则按照他们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指导。
二、国内电视社教类栏目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
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电视社教类栏目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之旅。1958年4月29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给中宣部、国务院的报告中指出,北京电视台的任务是“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从广义来说,这三大任务是紧紧围绕教育性主题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就狭义而言,除了政治宣传功能之外,早期中国电视普及知识、教育群众的电视功能就成为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功能了。
依据这一方针,我国首批社教电视节目应运而生。最早创办的北京、上海、哈尔滨三家电视台都先后开设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节目或栏目。北京电视台试播期间开办了《科技卫生和实用知识》节目,主要播放科学教育影片,试播当天就放映了苏联科教电影《电视》;在1958年5月1日到6月30日试行的节目时间表中,《儿童广播节目》和《科技卫生和实用知识节目》是两个常设节目。
北京电视台建台之后,开办的知识性、教育性栏目有《电视台的客人》、《集邮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生活知识》、《文化生活》、《科学知识》、《医学顾问》、《国际知识》等。
1960年1月设立的知识性、服务性兼备的《科学知识》和《医学顾问》两个固定专栏是我国最早的电视科普栏目,后来又增加了《生活知识》。每周播出两三次自办节目,也播出一些科教影片。而《医学顾问》则主要请首都医学专家们介绍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传统医学以及医学成果。当时因条件有限,节目只能以直播讲解为主,中间插播一些模型、影片。其中《傅连璋谈养身之道》、《心脏与心脏外科》、《小儿麻痹症与小儿麻痹疫苗》等优秀节目,都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
上海电视台先后开设了《卫生知识》和《科技知识》,其中《科技知识》包括《科技讲话》和《学科学》两个子栏目,《科技讲话》主要请大学教授、能工巧匠到电视演播室做科技讲座;《学科学》则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老百姓宣传科学知识,这是我国最早的杂志型科教节目。
1961年北京电视台正式开办了《文化生活》专栏,每月播出两三次,较受欢迎的节目有《新春谈年画》、《介绍我国古代十大画家》、《郭兰英的演唱风格》、《泥人张》等。同时,还开办了系列节目,如《戏曲知识》、《音乐知识》、《书法讲座》等。
1962年北京电视台《国际知识》专栏固定以后,广泛介绍各国、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情况,介绍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经过和背景;配合中国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首脑访华,介绍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其他情况;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介绍外国的经济建设、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国际知识节目增进了电视观众对国际问题和各国人民的了解。
从节目形式来看,初创时的社教类栏目或节目大多都可以归为讲话类。因为该栏目或节目所传播的内容,基本都是通过嘉宾“讲”出来的。这成为北京电视台早期政治性、教育性节目的重要形式。例如,第一个到北京电视台作电视讲话的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崔希贤,就是配合《红旗》杂志创刊号上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的发表作了电视讲话。北京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新人新事新风尚》栏目,一大批先进模范在电视上作了讲话。当时的电视普及率低,社教类栏目或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有限,这一时期在科普栏目的创设、科普宣传的理念探索、电视远程教育等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例如,《科技讲话》这种通过低成本制作的讲授型节目传播科技知识和观念,确实是一条捷径。但是栏目或节目内容的泛政治化,形式单一,使得这一时期社教类栏目或节目凸显出政治性过强、枯燥乏味等特征。
(二)探索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电视社教类栏目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1世纪之前,电视社教类栏目主要体现在栏目专业化与栏目多元化层面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年萧条的经济、十年凋零的教育、大量空闲的频道资源使电视社教类节目有了用武之地。1978年3月中央电视台创办《科学与技术》栏目。并于1979年1月20日,在该栏目中第一次播出引进科技节目“阿波罗”登月飞行纪录片,在当时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电视很好地发挥了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任务,是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