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栏目策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第三节 电视节目策划方案范例(第4页)

第三节 电视节目策划方案范例(第4页)

小B做选择。

小G:不一定啊,你刚才做出的选择,比如说“爽朗,大大咧咧”,有些女孩子也是这样子的。

小B:可我说的是一般普遍的看法啊,社会上就会认为女孩子温柔一些,贤淑一些会很好,古代对好女孩评价标准就是“温良恭谨让”。哪有人说女孩子好,就说她“风流潇洒,玉树临风”的?

小G:也不一定,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位同学小Q,她平时对人就特别好,大大咧咧的,人们都愿意跟她在一起,人缘特别好。

小B:跟她好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呢?男孩肯定都是把她当哥们一样对待。

主持人:两位嘉宾先不必争论,其实刚才你们争论的是一个性别特征的问题,的确现在有这么一个事实,就是在“超女”现象的带动下,很多的女孩子看到李宇春夺冠眼前一亮,心想,啊,李宇春,原来女孩子也可以这样!原来传统概念中女孩子的一些性别特征就越来越不明显了。

小G:是啊,我的同学小Q有时候就这么问我们,你说我是不是不像个女孩?呵呵,不知道我这样的会不会有男孩子喜欢我?问得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主持人:我想请问两位嘉宾,你们身边这样的中性特色的女孩多吗?她们都从哪些方面,比如说行为方式、遣词用语、风度气质、服装打扮和兴趣嗜好等,显现她们的中性特色啊?

【嘉宾举例说明同性中性现象只谈现象不发表观点】

小G:女中学生谈女生中性现象(实际例子):比如一个同学的黑T恤、黑甩裤、寸头等;比如一个莽撞的、咋唬的女孩在办事中遇到的误会;比如在公共场所(澡堂、游泳馆等地方)被误会。

主持人:这些特色女孩在你上学的哪个阶段最多呢?

小G:女中学生谈女生中性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多,尤其是那些发育较早的女孩子尤其是明显地在服装和发型上将自己与男孩靠拢,反倒是一些发育不好的女孩一直待在女孩堆里。

主持人:这样有特点的女孩子更受女孩欢迎呢,还是更受男孩子喜欢?

小G、小B分别谈自己的认识。

小B:男中学生谈身边女生中性现象(实际例子):比如一个同学的黑色蛤蟆镜就是我送的;比如一个女同学和男生一起骑车去很远的地方郊游;比如有两个女生和我们的男生球队一起训练。

主持人:在你上学的哪个阶段身边的这样的女孩最多啊?

小B:好像初中时候多些,反正小学的时候男孩和女孩分得很明确,反倒是到了学校高年级、初中,有些女孩很爱和我们在一起玩,但是和我们在一起玩的女孩肯定很像我们,尤其是性格上很接近我们;但是到了高中女孩们变化还挺大的,绝大多数女孩开始在改变,很多初中玩得好的女孩不再玩了,把自己形象也改变了,当然也有一些一如既往地和我们保持友谊至今,形象也保持不变,很酷!

主持人:看来现在的女孩子觉得中性也是一种美,以前那种羞羞答答的样子似乎有一点落伍了?就像小Q那样,潇潇洒洒也未尝不是女孩子的一种美。

(主持人这里请注意,如果现场嘉宾不能讲出很有典型性的事例,那么请转向你的观众席)

【出字幕】人一出生,就带有自己终生不变的性别,由于两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造成了两性在心理上的差异。但是中性倾向似乎成了一种时代的潮流。(待调整)

3。中性现象原因探究

主持人:还是回到我们刚才说到的小Q的例子,她的性格和我们传统中说的纯粹的女孩子有很大的差异,包括李宇春以及这么多的女孩子喜欢隐藏自己的性别特质或者说向中性化靠拢的女孩子们,既然她们受到大家的喜爱,说明她们是被大家所认可的,是有道理的。那么大家说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请到了……专家,有请。

嘉宾小G、小B回答:社会对中性化形成的促动。

观点一: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宽容你,特别优待你,而需要女性不断地付出,甚至比男性付出得更多。为了适应社会,女性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选择放弃性别特征。

观点二:独生子女政策让许多父母把女孩当男孩培养。还有些家庭对女孩的喜爱转移在男孩的教育上。

观点三:因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让女孩和男孩一起竞争,这要求女生要有像男生一样的能力和素质,如坚韧不拔、刚强、冒险的精神。而传统的温柔、亭亭玉立、善解人意的特质往往就被取而代之。

观点四:遗传因素。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个别人从幼儿起便产生性倒错。比如有的女孩子生来不喜欢花衣服、洋娃娃这些女性的物品或玩具,而喜欢刀枪、棍棒,她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整体气质都是男性化的,角色认同于男性,因此她们没有一般女孩子们的娇柔,喜欢和一些弱小的女孩一起玩,去保护她们。

专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解惑:女孩追求中性化的几种心理动因。

动因一:追求标新立异。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有个性才会更有吸引力。反传统、求新,成为女孩吸引人的亮点。所以有些女孩借助中性化来得到更多的认同。

动因二:家庭教育的导向。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考虑到社会竞争的压力,会要求女孩子能够自立,不要依附男人等,于是便向着男性化的方向去培养她们。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超过90%的家庭使用趋向男性化的方式来教育女孩。

动因三:不喜欢自己的女性性别。她们对自身性别不满,是因为觉得做女性意味着软弱受欺负,会受到性骚扰,学习会越来越比不过男生,在就业等方面容易受到歧视。因此,她们想当男孩,自然在言行举止方面对中性化容易认同。据一项对“青春期性心理研究”的课题调查发现,对自己性别不满的女生比例已占50%。

动因四:想得到与异性的友谊。因为女孩总被要求要“端庄、内敛、本分、淑女”,使得她们容易处于生活的被动状态,丧失了人际交往和选择的主动权。而很男性化的女生,容易和班级里的男生打成一片,满足了她们青春期渴望与异**往的心理需求。

4。关于中性现象的看法以及引导

主持人:这么多的中性现象在我们身边出现,不知道我们是认同呢?逐流呢?还是坚决反对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