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栏目策划的核心是 > 第一节 电视社教类栏目的发展概况(第2页)

第一节 电视社教类栏目的发展概况(第2页)

197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了电视教育部,负责教育节目的编排和制作,并为适应对外开放的迫切要求,推出了外语教学片,如《英语讲座》、《星期日英语》、《跟我学》、《基础英语》、《电视英语》、《马泽的故事》、《夺魁》、《法语入门》、《基础德语》、《交际俄语》等。地方电视台也集中制作了一批外语教学片,如山东电视台的《医用英语》、上海电视台的《英语辅导》、吉林电视台的《交际俄语》、黑龙江电视台的《初中英语辅导》。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

与此同时,也推出了经济、教育与科技等知识讲座。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教育与科技》等,上海电视台的《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速成机械图》、《电子技术》、《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天津电视台的《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电视台的《科技窗口》、云南电视台的《科教天地》。

1986年中央电视台建立了中国教育台,各地教育电视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1997年中央电视台把电教部改为科教部,并增设了《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田野》(农村科普)等新栏目。2001年7月,中央电视台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建立了国家级科教频道——CCTV-10。

在电视屏幕上,经济方面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大。1981年10月上海电视台推出《市场掠影》,标志着社教类经济节目的诞生。1982年广东电视台推出《市场漫步》。1984年,中央电视台设立经济部。198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栏目开播,通过第1、2套向全国播出。为适应中央电视台创办节目的需要,《科技生活》改制转入《经济生活》栏目,科技宣传进一步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生活》栏目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生活和科技生活。随后,各地电视台都根据自己的实力,相继开办了经济节目。

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以经济宣传为主的第2套节目开始向全国播出。在《经济生活》基础上开办的《综合经济信息》栏目也同时开播,长度由过去的20分钟延展到40分钟。除经济类信息外,还有《科技与效益》、《企业家园地》、《消费者之友》。

1989年12月18日21点,在《综合经济消息》的基础上,新开办了电视经济栏目《经济半小时》,分为10个子栏目。

1990年11月7日,《经济半小时》举办了特别节目《万家乐全国消费知识竞赛》;1991年3月15日,经济部首次举办了《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消费之友专题晚会,成为消费者的盛会。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经济节目还是比较枯燥、单调。

(三)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我国的电视社教类栏目,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探索中逐渐向栏目的专题化、多样化与对象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电视社教节目传播内容的专题化

社教节目的专题化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节目形式上,是指社教节目的专题片化。电视社教节目由于其内容本身的规定性,更适合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教节目普遍实现栏目化的过程中,社教节目的形式日趋多样,除传统的专题片以外,谈话类、娱乐类、竞技类等节目类型也都成为常见的节目形态。其二,是内容的专题化。内容专题化是指社教类节目,特别是栏目化的社教节目——在题材选择上的类型化、系列化。专题化要求社教节目有非常明确的报道领域和选题范围,在主题上、立意上相对集中统一,节目内容要专门化、专一化。从传播的过程看,专题化的社教节目因其内容的专业性、传播目的的明确性,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观众某一方面的信息需求;从观众的收视看,专题化减少了观众收视的盲目性,使观众的收视行为更加明确有序,因而更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

1994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专题部将《为您服务》、《社会经纬》、《文化园林》、《卫生与健康》、《科技时代》、《民族之林》、《银手杖》7个专题性较强的栏目合为一体,推出大型杂志式社教栏目——《与你同行》。这个节目每周两期,每期长度为45分钟。《与你同行》以一个面面俱到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意在囊括社会、文化、生活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内容定位上力求大型化、综合性和大容量。但纷繁复杂的节目定位最终导致节目生存环境的尴尬,该栏目开办仅两年时间,就匆匆“退役”了。

在1995年9月召开的全国省级电视台专题(社教)部主任会议上,人们对于电视社教节目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社教节目应该贵在“专”字,栏目的设置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收视群体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各个栏目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内容要“专一”,形式要创新。

这一时期,观众在中央台的屏幕上出现了面向家庭、亲切温馨的生活服务类栏目《中华民族》(1996年5月开播);探究民族、民俗方面内容的人类学栏目《中华民族》(1996年12月开播);使人开卷有益的文化类社教节目《读书时间》(1996年5月开播);还有深入自然界、视角独特、充满人文关怀的自然类社教栏目《人与自然》(1994年5月开播);影像风格清新,异域风情浓郁,轻松活泼,以介绍世界文化为主的知识性社教栏目《环球》(1993年5月开播),等等。

2。电视社教节目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教栏目的创作开始越来越注重栏目的本体特征,主要从栏目结构形式的变化着手确立栏目意识,使栏目的结构日趋多样,风格日益明显,使栏目能够跳出节目的窠臼,从总体上实现对节目的宏观控制和统筹安排,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栏目。这是创作观念更新的反映,同时也是栏目意识渐趋成熟的表现。

社教节目结构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栏目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栏目形式丰富多样。例如,《读书时间》采用访谈节目的形式,谈古论今、娓娓道来,令观众如沐春风;《健康之路》则发挥直播节目的特长,与观众即时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今日说法》采用演播室访谈与专题片结合的方式,夹叙夹议,叙事清楚,说理明晰等。

3。电视社教节目传播目标的对象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我国电视传播逐渐向非群体化阶段过渡的时候,电视受众群体的分化和细化成为现实,电视面向不同的观众群体,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成为可能。

这个时期,讲求对象化、注重针对性的电视社教节目大量涌现。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继1991年12月出台面向青年观众《十二演播室》之后,1994年9月中央台又创办了一个以13~17岁的中学生为对象、反映6000万中学生生活的栏目《第二起跑线》,并且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推出了面貌一新的面向儿童观众的《大风车》(1995年6月开播)栏目,使中央电视台的青少年儿童节目面向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目标具体,层次清晰,形成了对象感鲜明、整体感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对象性节目因其受众对象明确,易于了解受众的收视心理,吸引观众参与,和观众及时互动沟通;易于加强节目的针对性,强化节目的专业性,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对象性的社教节目的大量出现并受到特定观众群长期持续稳定的关注,也预示了电视社教节目的对象化将进一步向更微观、更具体的小的收视群体倾斜的趋势[1]。

[1]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348~35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