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栏目策划的核心是 > 第三节 电视新闻类栏目的策划(第4页)

第三节 电视新闻类栏目的策划(第4页)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的正式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新闻评论性节目的问世。1988年11月,中央电视台将《观察与思考》节目改组为《观察思考》,新的节目不仅确立了固定的节目周期和播出时间,还设立了固定的栏目主持人,栏目的风格与包装也相对固定。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新闻评论节目《新闻透视》。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早晨综合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其中《东方时空——焦点时刻》,以热点追踪和分析阐释相结合的深度报道和时事述评吸引了广大受众。1994年4月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又开办了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一个影响巨大的新闻节目——《焦点访谈》。随后,全国各地电视台陆续开办了新闻深度报道类栏目,如央视的《共同关注》、《新闻调查》、《今日说法》、《国际观察》、《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面对面》、《人物新周刊》、《央视论坛》、《实话实说》等,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时事直通车》等,湖南卫视的《今日谈》,上海电视台《新闻观察》,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黑龙江电视台《今日话题》以及山西电视台《记者调查》等。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成为一种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栏目类型。特别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将深度报道的发展推向顶峰。随着“新闻立台”观念的确立,现在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各电视台争夺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是其信息发布权威性的保证。

(一)内容的选择

1。新闻性

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作为新闻栏目的一种类型,在其内容的选择上必然要具备新闻性,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真实性。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事件、人物、现象、问题必须是真实存在、真实发生的,不能人为虚构或捕风捉影。

二是时效性。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与消息类新闻栏目相比,虽然时效性较弱,但在策划与制作时应尽可能缩短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与报道的时间差。同时要强调策划的时新性,即要适应社会及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时机,因势利导,增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与引导。

三是重要性。由于深度报道关涉面大,为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要靠近新闻性强、分量重的交叉点。应该关注关乎国计民生、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2。思辨性

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的深度性要求对发生的事件或出现的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辨析,运用现代电视技术手段,自然而巧妙地体现栏目的思辨力量。

3。深刻性

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通常是在一个相对较长、较完整的时间段播出,它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究或调查分析。栏目内容不仅要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影响,设置新闻背后隐藏的更深刻的问题及更具代表意义的规律等。

(二)叙事的策略

《焦点访谈》节目组明确要求节目要有故事性,“每隔3分钟要有一个兴奋点”[4],即要注意叙事的技巧与结构。传统的新闻叙述结构为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新闻信息内容的快速传播,但在新闻信息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受众对于传播形式的追求日渐高涨,新闻故事化、娱乐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形式相对呆板的倒金字塔结构在追求形式美的深度报道中已处于式微状态。深度报道充分吸收了文学叙述的种种结构手段,以强化叙述形式美,增强传播效果。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的叙事结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叙事顺序

叙述的时间顺序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预叙。这几种叙述方式在电视深度报道中通常会得到综合运用。顺叙是最常见的新闻叙述手段,插叙通常在交代新闻背景、发表评论时采用,但其他两种叙述方法在故事化的新闻叙述中也不可或缺。如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开始之前有一个十几秒的片花,对新闻事件进行预叙。片花或精选关键人物的关键话语,或展示典型场景,配以设问式或启发式的画外音加字幕,一开始就形成紧张节奏,以冲突和悬念吸引观众的收视欲望。深度报道的开头部分一般以倒叙的手法将新闻事件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展示出来,这一部分可以是事态新近的进展,事件的典型场景,矛盾冲突的**部分,事件的悬疑,事件当事人的个人命运等。《新闻调查》节目曾经提出“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的操作理念,该节目往往一开头就展示新闻当事人个人命运的重大变故,引起观众强烈的关注欲望,深刻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本精神”。

2。叙事的层次

相对于文学叙述而言,电视新闻报道由于历时性传播的特点,其叙述层次较为简单,算上主持人、记者和被采访者,叙述层次最多不超过三层。叙述线条一般为单线条叙述,如《新闻调查》一般以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调查过程为节目的结构线索,一些连续报道则以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系列报道则以同一新闻主题为线索。

3。叙事的技巧

在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中,通常采用的叙事技巧为悬念与冲突。就新闻深度报道而言,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悬念设置法:一是突出反常情境,延缓道破原因。在一些曝光性的报道中,主持人或出镜记者常常在开场白中将事件的突变或反常性做一个简要交代。二是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焦点访谈》节目中,记者经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就前述现象提出疑问,让观众在随后的采访中逐渐得出答案。三是暴露矛盾冲突,凸显冲突双方的力量对比。如在一些典型人物报道中,记者首先提出人物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使受众为人物能否战胜困难而陷入焦虑之中。四是在关键时刻,变换叙述节奏。《新闻调查》节目通常在关键的时候中断叙述,插入片花作为两个片断之间的间隔,一方面可以控制报道的叙述节奏;另一方面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继续收看。同时在新闻报道中,不能人为添加或设置冲突,只能通过记者的采编行为将矛盾冲突彰显出来。多位被采访对象的不可靠叙述之间,被采访者的叙述与事件的真实场景之间,事件的场景与场景之间,往往相互证实或证伪。三者在电视深度报道中的符号表现分别为声—声冲突,声—画冲突,画—画冲突。

(三)节目的编排

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除注重叙事策略外,还要在节目编排上下功夫,要通过把握节目的节奏与同期声的运用达到良好的叙事效果。

1。节奏的把握

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时长较长,因而叙事节目的把握至关重要。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的节奏通常包括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指新闻事件本身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新闻人物的内心波动、创作者思绪变化所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即摄像拍摄、运动所形成的快慢、长短、强弱等变化以及后期编辑时剪接镜头、配音、特技处理等所产生的节奏。在栏目编排时要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适当把握内部与外部节奏,共同营造整体的节目节奏感。

2。同期声的运用

在新闻深度报道中,要增强新闻的真实感与现场感、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增进观众的参与感,同期声的运用必不可少。在此,同期声的运用要注意四点:一是同期声要有确定性。即声音和画面要统一,发声主体或声源要在画面中,不能引起观众的误解或导致信息模糊。二是同期声要有信息量。现场采录下来的同期声并非都与事件有关,因而要选用对展示事件、对表现主题有价值的同期声。三是同期声要运用精炼。运用同期声应该言简意丰,节奏适度,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四是同期声要与解说词有机配合。首先,解说词不应该成为同期声的简单重复,而应是对其补充、解释与升华;其次,解说词应该有很强的概况、总结作用,对于一些烦冗的同期声,可适当转换为解说词;最后,在后期剪接时,要注意解说词和同期声的有机衔接,切不可脱节。

一、创办时间

1994年4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

二、栏目类型

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

三、栏目播出时间及时长

首播:每晚19:38CCTV-1

重播:次日1:45CCTV新闻频道(周日、周一除外)次日6:10CCTV-1

时长:13分钟

四、栏目定位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五、选题原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