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栏目策划书模板 > 第二节 节目要素(第2页)

第二节 节目要素(第2页)

(1)增强现场感。现场声与画面配合出现,能提高节目反映生活的真实感,使观众产生好像到了现场一样的亲切感。

(2)可引起观众的预感。在下一个画面出现之前,先出该画面的声音,可使观众预先感觉到下一个画面的到来。

(3)增加画面之外的空间范围。画面之外的声音能表现一定的情景,它可使节目所表现的不仅是画面上能看见的,还包括画面外所表现的空间范围。

(4)连贯画面,帮助转换画面。把声音作为背景,可以把不同场景的队列画面串联起来。

二、叙事元素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不但传统的艺术类节目如电视剧、电视广告、音乐电视等,就连电视新闻、电视纪实专题、电视纪录片、谈话节目等电视纪实类节目也纷纷强调叙事元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叙事性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所谓叙事是指“选择不同类型的角色、场所和事件的集合”,“描述组织背后的选择推动力”,同时“事件之间有逻辑联系,发生在不同时间,通过一个一致的主题连成整体”,[2]把事件用特殊的方式再现出来。叙事在本质上可以被看成为一种由因果关系、时间与空间等元素构成的符号。电视媒体要有效地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就必须借助叙事元素,使传播通俗化、高效化。电视叙事既依赖于观众心理定式的魔力,但又希望能打破观众收视时的惯性思维,引入新的叙述元素和表现手法。

(一)电视节目的叙事元素

叙事模式是指解释事件真相、展示事件发展过程的基本方法,主要由悬念、细节、重复、**、铺垫等一系列元素所构成。采用何种叙事模式取决于不同栏目类型的叙事目的和最终想达到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社会效果。在此仅介绍两种常用的电视节目叙事元素。

1。悬念策划

悬念的设置和揭晓是整个叙事结构的中心原动力。美国剧作家威·路特在《论悬念》中说:“戏剧性故事的讲述者运用更有**力的技巧……来吊你的胃口……从广义上讲,他埋下一颗炸弹,这颗炸弹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感情的,然后把它留到最后爆炸。就这样,他把戏剧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是悬念。”[3]它是观众对剧情发展中不可预测的结果的一种心理期待。悬念的设置通常有两种方法:

(1)结构性悬念的预设。结构性悬念是贯穿电视节目始终的总体悬念,其主要作用在于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突出节目的总体构思,揭示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如在《开心词典》中,哪个家庭能够最终实现家庭梦想,是作为一个总体悬念贯穿始终的,当参与者随着节目的进程心潮起伏时,栏目设置悬念目的也就达到了。

(2)兴奋性悬念的设置。兴奋性悬念通常是小悬念,诸多的小悬念在节目中起到铺垫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提高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兴奋性悬念通常在总体悬念抛出之后,在情节发展中并行或者递进地涌现,从不同侧面与总体悬念相联系,逐步地表现主题,丰富和加深其内涵,同时增强受众对故事情节的紧迫感。

不同的电视栏目类型有其自身叙事特点,因而悬念的构建必须以栏目定位、素材特点、叙事方式为基础,设置整体悬念结构和收视兴奋点。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电视纪录片、谈话类栏目等)因具有非虚构性的特点,其悬念的构建一般都应根据整个叙事结构和栏目风格,找准悬念的切入点,在节目制作的后期,运用图像、语言、文本等叙事元素进行设置,达到自然悬念的效果。电视艺术类栏目(电视综艺、电视广告、电视剧类栏目等)因具有虚构性、可控性的特点,其悬念的构建应在电视栏目前期策划阶段,根据栏目定位、风格、受众群收视特点等来确定整个栏目的悬念运用方式。

2。细节策划

细节是指屏幕上构成人物的性格、事件发展等的最小单位,对主体意念表达起重要作用。电视作品的细节是指用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法描绘、刻画人物性格、记录事件的发展及环境和景色变化,以突出节目主题,渲染情绪,增强可视性和感染力。它不仅是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总体包装等要素。在电视节目中合理地运用细节,可起到升华节目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渲染节目氛围、增强观众记忆的作用。细节的策划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

(1)道具的运用。道具是指演出戏剧或拍摄电影时所用的器物。运用到电视节目中,多指与节目内容相关的各种真实的事物或元素。“无论是综艺节目、专题节目,还是曲艺小品、戏剧、谈话类的节目,尽管有场景、灯光和服装的烘托,然而离开了道具,节目是无法进行的。道具对承接剧情、交代环境、辅助演员完成表演、增强节目的表现力方面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4]道具作为电视节目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一方面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传递给受众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悬念和戏剧化元素来结构节目进程。

道具一般分为功能性道具和情感性道具两种。功能性道具可以是为节目制作的图片、题板、漫画等,也可以是在电视节目中期解说阐释作用的实物。功能性道具把复杂的概念实物化,对真实性进行再现,在延伸受众视野的同时,达到简洁明了和生动形象的传播效果。如在《艺术人生》中,情感性道具则往往和嘉宾个人经历紧密相连,既能很好地激发嘉宾的情绪,促使他们打开心扉,流露真实情感,又能制造悬念,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营造良好的节目氛围。道具的使用要恰当、合理、及时,要符合电视语言的表现方式,与节目的进程及栏目的风格有机融合,切不可滥用。

(2)电视技术手段的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作为细节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补充和完善原有的节目信息,同时形式上的出彩又能够更好地调动观众的收视兴趣,达到良好的收视效果。一般而言,电视节目中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两种:一种为现场连线,一种为提前制作的VCR。

连线是在电视节目进程中,通过连线的形式,以窗口式的画面(借助视频连接实现两地的信号对传)或声音连线(借助电话等通信手段),打破单一模式的节目进程,减轻原本信息不流畅或者不对称的程度。电视新闻类栏目经常采取演播室与现场报道连线的方式,增强节目的现场感与真实性。如《东方时空》栏目的子栏目《时空连线》在报道日媒低调淡化处理俄登岛新闻时,就是通过主持人在演播室与现场或嘉宾的视频或电话连线来达到信息传递的。

VCR多指一个视频片断或影像资料,它作为许多晚会盛典的重要环节和收视利器可以突破演出现场的局限、拓展真实的情感时空,能够承上启下、营造氛围和升华主题,起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电视节目中使用VCR,可以交代一些节目现场无法展示的信息,起到提示或画龙点睛的作用。谈话类栏目经常采用可视性很强的影像资料,形象地刻画嘉宾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如在《鲁豫有约——第一代独生子女:我们结婚了(上)》节目中,为更好地突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生活,在节目中使用了大量的VCR。

(二)电视节目的叙事结构

叙事是对一系列事件或故事进行排列,用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构成整体从而表达一个观点或一种思想;结构则就是将各种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法,是叙事表现力的具体化程序。结构可以使叙事流畅地传输叙事思维的轴心,因此选择怎样的结构,关系到是否能够展开并顺利完成叙事的目的。叙事结构能否制造兴奋点,吸引受众持续关注,并产生积极的反应则是电视栏目设计和策划的要点。所以叙事结构的优劣是媒介产品市场运作的重要一环,凡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栏目都具有合理的叙事结构作为叙事的符号连接框架。

由于电视栏目的表现归属视觉传播,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在叙事结构的设计上就必然具有一般文化样式表现的特征;同时,不同媒介的物质差异和组织运作差异都对媒介的叙事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电影、电视都具有可辨认的叙事结构,而其中的差异本质上是它们被消费的方式的差别所形成的:电视大多是“在事情发生的同一时刻呈现事件,从而传递一种‘正在进行时’的感觉”[5],尤其是“系列格式”由于时间跨度大,往往是“以片段的形式运作,延迟了发展进程,并且不做精确的叙事闭合”;而“电影有着快捷、连续的因果关系”,以到达“最终的连贯、整体的叙事闭合目标”,因此,电影的叙事结构对于电视节目走出形式的局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有五种,值得电视栏目叙事时借鉴。

1。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

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即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叙事,叙事链单一,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叙事结构大都采用因果式线性结构。

2。回环式套层结构

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江西卫视的《金飞传奇》栏目叙事结构多采用回环式套层结构。

3。缀合式团块结构

缀合式团块结构既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

4。交织式对照结构

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

5。梦幻式复调结构

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

[1]刘志明。电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1。

[2][英]利萨·泰勒著,吴靖译。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3~64。

[3]转引自周健,王培铎。论悬念的焦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6)。

[4]佟全东。谈电视节目中的道具[J]。现代电视技术,2003(4)。

[5]申丹。新叙事学丛书总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