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有哪些 > 任务三 老年人婚姻家庭问题与心理护理(第2页)

任务三 老年人婚姻家庭问题与心理护理(第2页)

前阶段容易过度忧伤、积郁成病。配偶是生活上最亲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侣。随着年增寿长,知心好友日趋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缺。一旦有谁先逝而去,另一个往往痛不欲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或终日痛哭流涕,不愿与已死的老伴分离;或呆若木鸡,不思茶食,一味唉声叹气;或悲情难遏,迁怒于人,怪罪自己。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确实令人心碎,短期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不可避免,但决不能延续过久。否则积郁成病,每况愈下,不少老人就是在老伴先逝不久后相继而去。所以,在居丧的前阶段,帮助老人消除忧伤、重振精神是主要的。

后阶段容易感到孤独凄凉、生活无助。这阶段要尽快帮助居丧老人摆脱旧日的恋念,开始新生活,适应新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为避免触景生情,制止忧伤心情的延续,可先将家中的布置作个调整,给老人以新的感觉;子女亲友要主动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怀,减少老人孤寂无助感,使之逐步习惯新的生活;鼓励老人扩大活动圈,与人多交往;培养老人新的业余爱好,如养花、种草、集邮等;指导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若老人有再婚之念,应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余生之年重添乐趣。

四、老年人再婚的适应问题

“白头偕老”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老年夫妻总会有一个先过世,这样,健在的人就成了孤老。当然,离异也可以使老年人成为单身。这些老年人都有可能面临一个再婚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待再婚问题,是老年人自身、家人及整个社会都应关注的话题。

1。老年人再婚困难的原因

在我们国家,近几年来,丧偶老人的再婚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欧美国家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老年人自身观念。有的老年人头脑中存有陈腐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再寻找配偶觉得脸上不光彩,怕邻居和过去的同事议论。尤其是女性老人,怕别人说自己“老不正经”“老来俏”。有的老人怕再婚带来新的家庭矛盾,怕添新麻烦,所以宁可忍受孤独,也不再寻配偶。个别老年人患得患失,论地位,讲条件,过分计较利害,左顾右盼,始终迈不开再婚的步子。还有的老年人由于过去与原来的配偶感情很深,如果再找一个,感到对不起过世的老伴。

其二,子女反对。这是老人再婚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某单位对86名再婚老人的调查中,遭到子女不同程度反对者竟达91%。子女反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再婚,原因有多方面。有的怕遗产落入他人之手,担心自己应该继承的遗产得不到;有的怕别人议论自己对长辈不孝,迫使长辈再婚;有的不愿与继父或继母相处,更不愿意将来伺候继父继母;还有的认为长辈再婚是给自己丢了面子,因此宁可让老人受罪,也决不让其再婚。

其三,世俗和舆论的反对。现在子女们的觉悟是提高了,思想开放了,眼界开阔了,但封建伦理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有一些人仍然抱着封建礼教不放,在他们眼里,“从一而终”的思想仍然是衡量人的感情的标尺。他们的指指点点也给再婚老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限制着丧偶老人的再婚。尽管老人再婚要受到心理因素、子女态度、舆论环境、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制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因而老年人再婚的比例也有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应当说,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2。老年人再婚心理调适

(1)矫正再婚心理动机。老年人再婚,一般主要出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然而,由于老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与初婚不同,他们的心理较复杂,因而产生再婚心理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为了摆脱生活的不便,有的出于经济拮据与生活的压力等,也有的想通过再婚得到遗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户口进城或为了子女就业等。由这些不纯动机所形成的再婚夫妇,没有稳定的婚姻基础,因此,必须及时进行矫正。婚姻的幸福,需要有爱情做保证,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而产生的再婚动机,才能使再婚得到幸福。

(2)正确对待心理重演。所谓“心理重演”,是指老年再婚后的生活境遇与前次婚姻过程恰好吻合,而引起一种心理反应。一般说来,老人再婚,双方大都有前次婚姻经验。再婚后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心理重演。如果双方有些温存、亲昵的表示,可能引起对前配偶的更加思念,破坏了双方当时的亲密气氛;如果与对方发生矛盾冲突,情况又与前婚相似,心灵上会遭到恶性刺激,从而影响再婚夫妇和睦相处。正确对待心理重演的方法是,当遇到温存、亲昵的心理重演时,应更加信任和热爱现时的配偶,为获得第二次爱情而幸福,并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对方。切莫对前偶过分怀念,或在言行上有所流露,免得引起对方的嫉妒。

(3)共同克服回归心理。老年人总是喜欢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之中。在心理学上,称此为回归心理。老年再婚后往往不自觉地把先后两个家庭加以比较。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双方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发生矛盾时,就会去追忆过去的爱情的甜美,产生再婚后悔和怨恨情绪,这就在感情上拉开了再婚夫妻的心理距离,影响夫妇和睦相处。要克服这种心理,关键在于双方都应认识到,过去的已经永远地过去了,面对新的家庭,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创造美满幸福的新家庭。

(4)适应对方心理特征。老年人有比较稳定的性格、兴趣和爱好。进入更年期后,老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老人再婚后,尽快了解体察对方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不同个性、性格和习惯,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身体较好的一方要耐心安慰、体谅、理解和容忍对方。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避免感情上的冲突。

(5)同等对待前婚子女。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视同仁。

五、代际关系的适应问题

代际关系是伴随个体时间最长,代际双方共享时间最久的亲子关系状态。对老年父母而言,社会交往范围逐渐缩小,社会联系减少,亲情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更加重要。父母双亲与子女之间,尽管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感情的联系,但是两代人之间也难免会由于代际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关系进一步恶化,直接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并且危害双方的身心健康。因此,认清代际关系不和产生的原因,学会正确妥善处理代际关系失调的方法,对于促进家庭生活的和谐,改善代际关系,提高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代际关系不和的原因

(1)代际差异。又称代差或代沟,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现象,对此既不能片面夸大,也不能视而不见。每代人都生长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时代的影响,因而代际之间的隔膜、矛盾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2)沟通态度和方式不妥。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沟通的态度和方式不适当,是造成代际关系失调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态度上,父母双亲过于重视权威,要求子女完全顺从;子女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服从,对父母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傲慢态度。在行动上,彼此以暗示、逃避、指责以及情绪化方式来沟通,其结果非但无法了解彼此的用心与想法,反而造成彼此之间更大的误会与成见,使代沟越拉越大。

当今中国的家庭代际关系(亲子关系)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调整代际关系的方法已不再灵验,而由于国情的不同也难以照搬西方模式。因此,有必要确立新的家庭代际关系的调适原则和具体调适方法。

2。代际关系的调适

依赖与被依赖者的改变。因此关怀老人心理健康,从建立和睦代际关系着手,这需要社会的投入以及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双方共同努力。

(1)增强老人自我调适能力。代际冲突和矛盾情感是老人心理痛苦的主要来源,老人应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学会心理自我安慰,增强自我独立意识。老人学习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老年人可以通过自我帮助来减少对成年子女的依赖,通过互助(老帮老)和社会交往的人际资源和支持,以此提高应对代际冲突和矛盾的心理能力,促进代际和睦。

(2)成年子女传承孝道。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强调以孝为核心,孝道的传承要求人们安顿老人,使其处于社会尊重、爱戴、关照的优越地位,对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稳定有积极作用。孝要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成年子女自觉树立养老、敬老、爱老的责任意识,主动履行对老人的“反哺”义务,达成抚育和赡养之间的平衡。不能只重视物质养老,还必须重视精神养老,给予老人精神慰藉,提高老人幸福感、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3)亲子沟通与协调。亲子沟通与协调是建立和睦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要树立代际间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沟通理念,建立起诚恳、互相信任的沟通机制,确立代际间宽容、互相接纳的沟通方法。两代人在态度和价值观上会存在很大差别,对同一问题,思考角度、行为倾向也大不相同,成年子女要多以老年人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多关心父母的心理感受,了解老年心理健康知识,理解父母感受到衰退的变化和相应的感受,以亲情来弥补老人的丧失感、孤独感,以关怀理解来消除代际隔阂,并达成代际和睦,提高老人幸福感。老年人的经验丰富、处世能力强,成年子女可以积极请教老人,向他们学习人生的经验和智慧,提升老人的价值感和自尊自信。老人也可以请成年子女向自己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保持不落后于时代,实现“文化反哺”,建立和睦代际关系。

(4)社区开展“预防为主”的工作。社区要积极开展各项老年活动和讲座,增强老人心理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对自己老化的消极态度。应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和锻炼,既丰富了晚年生活,又提高了老人心理健康。鼓励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形象,增强自尊自信,参与社会,减少家庭忧虑,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3。家庭和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家庭的和睦需要两代或者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但对老年人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老年人当自立。老年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自理、自立、自乐。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多子多孙多福禄,如今计划生育,今后的老年人很难都能享有儿孙绕膝的生活了。老年人希望能经常见到孩子们,可孩子们又各有自己的工作、生活,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难免有许多时间要自己安排生活,自己照料自己,身边没有子女,肯定会感到生活的冷清,老年人要自立就应适应生活中的这一现实,尽可能通过老年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自己丰富的闲暇生活充实自己。

老年人都有支配生活的需要,希望有经济上的自主权,有活动时间、空间的支配权。尤其经济上的自主权能满足心理上的安全感。职业老年人都有自己的退休收入,这是经济自立的基础。老年人固然不应视财如命,但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经济自主权。保持这个权利,个人遇到一些事情,就可以避免与子女产生纠葛。当然,实在过不去时,子女也必须履行他们的义务。

生活上要自理,经济上要自立,精神上还要自乐。老年人在身体、精力尚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自立,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在生活中,亲子间有分、有合、有交流,更能促进家庭的和睦。

(2)老年人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过去老年人是一家之主,自己享有较大的独立空间。现在和孩子们同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都有各自的隐私。最好是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与子女有分有合。分可以互不干扰,合可以互相关照,有利于建立代际的融洽关系。

当两三代人共同生活时,老年人在保持自己独立空间的同时,应做出自己的忠告和建议。但不要介入到小家庭的生活中去,那样往往“好心没好报”,反使问题复杂化。总之,应使自己和子女都享有一个不会被随意打破、渗透的空间环境,代际间保持融洽的接触,使双方都感到适宜。

(3)家庭生活应有点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指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以协议的形式,把家庭成员在某些事情、某些时间内,各自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在生活中有了可遵循的准则,有助于抑制家庭成员对他人产生过高的期望值,使自己的期望值更接近于生活实际,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改善家庭生活气氛。

(4)让家庭生活充满幽默。每个家庭在生活中都不免发生一些误会和不快,过于简单、生硬的处理方法就会使小的误会变成大的矛盾。而幽默就如同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一句玩笑一个自我解嘲,就往往能够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幽默往往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人们的修养水平,幽默是一种达观、洒脱的生活态度。

(5)统一对第三代人的教育。老年人离退休后,把舐犊之情转移到孙辈身上,是很自然的。祖孙间的融合有助于消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寂寞和孤独,也有助于减轻小夫妻的生活负担。但应看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似乎有着较多的清醒和理性,而祖父母对孙辈的关爱就有着更多的纵容。因此,两代人应当统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切忌把管教孩子的矛盾展示在孩子面前。那样孩子会更有恃无恐、不听话,也会增加两代人的矛盾。教育孩子的分歧并不难消除,只要两代人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和默契,是一定能教育好第三代的。

六、家庭空巢的适应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