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
从微观角度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研究显示: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此外,应对老年人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不同方式,使他们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培养各种有益的兴趣爱好。这不仅促进自身的情绪调适、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延缓其认知功能减退,从而全面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而且也有助于老年人在享受社会提供的养老资源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知识才能,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
从宏观角度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孙颖心老师曾结合我国老年心理保健现状提出:
1。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生活质量决定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质量越高,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也将越高,现在,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今后老年人将强烈要求身心的健康发展,生活质量已成为新时期更广泛而本质的要求。
2。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代际关系
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源远流长,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近些年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巨变,这一传统美德日益衰退,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关注在发生微变,成为有损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弘扬表彰尊老敬老的先进集体及个人,谴责虐待老年人的行为。开展尊老敬老的教育,落实尊老敬老的内容。
3。大力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创造前提条件
一个国家人民的健康水平,主要受国家的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质。只有人民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卫生设施,人人实行自我保健,才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是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先决条件。
4。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
我们要重视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说到底,从整个人口来看,老年阶段的健康主要还应注重从基础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们现在谈及21世纪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就需要关注目前的中青年乃至儿童的健康。许多慢性病尽管发生在老年时期,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着岁月的不断累加的结果,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加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及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强化老年心理健康认识。
5。大力宣扬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广泛宣传老年心理保健工作
目前,我国在进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还很低,城里老人、文化老人还稍懂一些,而在乡下,文盲老人的绝大部分对老年心理保健还属于一无所知。
6。提高老年健康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
加强老年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为普及老年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同时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要把老年医疗、心理保健工作纳入社区卫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加强老年医疗、心理保健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定原则,充实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及护理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
二、心理卫生与老年心理卫生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心理卫生的本意是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在实际生活中它有三个含义: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工作、心理健康状态。消极的心理卫生是指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积极的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狭义的心理卫生旨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广义的心理卫生是指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挥人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进而产生三级预防功能(一级预防称为病因预防,二级预防称为临床前期预防,三级预防称为临床预防)。
(二)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是心理、躯体的统一整体,而大脑又是人体的“总司令部”,在大脑皮质的指挥下,人体各器官、组织协调一致地活动。人的生理活动会影响心理活动,当生理发生障碍时则会引起心理的异常;相反,心理活动也会影响生理功能,当心理发生障碍时,可导致生理的不适,甚至出现病理性改变。如一个人长时间悲观失望、焦虑不安、忧郁烦恼,则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易加快衰老;反之,如一个人生活充实,满怀信心,情绪稳定,那么,生理功能活动就可能处于正常状态,吃得饱、睡得香、精力充沛等。可见,心理卫生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的心理、躯体健康。因此,要想身心健康和健康长寿,就必须讲究心理卫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心理也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
一个人的心情好坏,不仅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而且对其家庭幸福乃至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心理状况与疾病是密切相关的。假如一个人诉说身体不适,除了要考虑他有什么躯体性疾患之外,还要了解一下是否有某种社会心理因素在推波助澜。
心理不仅对人们的选择趋向发生作用,也对人们的好恶爱憎产生作用,还对人们的成功失败产生影响,更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寿命。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某些癌症、冠心病、高血压和精神疾病,都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对人的心理学研究,因为他们已从中得益很多。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心理障碍也在剧增,而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心身疾病也日益增多。所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卫生常识是大有好处的。
(三)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人进入老年期,生理、心理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都会逐渐地出现种种退行性的衰老变化现象,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智力结构改变、情绪出现不稳定、人格发生某种变化。离退休后,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转折,如从工作上的参加者转为旁观者,从以工作为重心转为以闲暇为重心,从以单位为核心转为以家庭为核心,从紧张的生活转为清闲的生活,从接触的人多、事多到接触的人少、事少,也就是说,从动态转为了静态,从而可能在思想上由积极状态变为消极状态,精神上由有依赖感变为无依赖感,在思想、生活、情绪、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不适应。为此,老年人要保持心理卫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躯体疾病的防治
老年人比年轻人易患躯体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这类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预防和适当地治疗是保持晚年情绪愉快、延长寿命的重要方面。要及时或定期检查身体,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发现了某种慢性病,也不要紧张、恐惧、惊慌和悲观,安心、平静、乐观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2。接受现实,保持情绪的乐观
要承认并勇于接受现实。这就要充分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对于进入老年期以后躯体的生理和心理各方面趋于衰退的变化,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承认现实并能够正确对待、泰然处之。将工作岗位让位于青年人,是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有利于社会前进的。在离退休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安排好离退休后的生活,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到了晚年,有些人觉得对社会、对人民做出了贡献,觉得不枉此生,得以安心欢度晚年。也有些人过去成就不高,哀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未来忧心忡忡。后一种态度,对老年人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心理调整,需要鼓舞、支持,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做到胸襟开阔,思想开朗。
3。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学习,可使自己紧跟时代的车轮前进,使自己放宽眼界,仍然生活在集体之中。将学习所得加上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用于社会活动之中,做些有益于集体、有益于公众的事,使生活过得有意义。
坚持学习,进行脑力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力和智力。坚持学习正是延缓和推迟衰老的重要措施。
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在机关、单位以及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余年中尚存的潜能发挥出来。老年人经验多、阅历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这样不但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老年人本身,使他们的内心世界重新变得充实起来,有利于克服或减少那种忧郁感、老朽感、失落感、颓废感和空虚感。
4。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怎样把闲暇的生活时间安排得饶有乐趣,丰富多彩,这是老年人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到户外或公园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轻松体育活动,如散步或慢跑、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等,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增进血液循环,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心理上也可以得到一种轻松愉快、青春焕发的感受。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养鸟、养鱼、种花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
有些老人,兴趣与爱好愈来愈少,日子长了,会产生“活着无意义”的悲观情绪。兴趣与爱好对青年、壮年和老年人都是重要的。它们既可丰富生活内容,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又对大脑是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休息,可以协调、平衡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神经系统更好地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对推迟和延缓衰老可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