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ppt课件 > 任务九 老年人出走的防范与心理护理(第1页)

任务九 老年人出走的防范与心理护理(第1页)

任务九老年人出走的防范与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老年人出走的原因和类型;

了解出走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技巧。

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出走作出正确的判断;

能为老年人出走提出预防和心理干预的方案。

工作任务描述

2014年10月24日晚10时许,蓝田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接辖区一宾馆报警称:宾馆内住进一位93岁老人,孤独一人,担心老人出意外,可老人又不说家人的信息。接警后,民警及时赶到宾馆了解情况。老人姓王,经民警拉家常耐心劝说,老人才说出自己是蓝田一家单位的退休职工,民警立即赶赴该单位了解情况。由于老人退休较早,单位工作人员对老人的信息掌握不详,只知道老人是长安区细柳人,民警又联系长安警方在细柳街办各村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25日上午8时许,民警联系到了老人的大儿子,这才得知老人因琐事与大儿子闹别扭,于24日上午负气离家出走,全家老小找了整整一天,焦急万分。[1]

思考:

1。老人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行为?该行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对老人进行心理护理?

基本知识准备

一、老年人出走的原因

(一)身体和精神疾病

1。精神疾病

这是老年人出走最常见的原因。部分精神病老人由于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拒绝接受治疗而出走;有的病人受幻觉妄想的支配,尤其是被害妄想病人,将医院视为是对其进行迫害的地方而设法逃离医院;偏执妄想的病人可能为了实现其病态心理(如嫉妒狂)而离开医院去对其配偶进行跟踪;自罪自责妄想病人有自杀意念,但医院防范严密达不到目的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这些均可导致精神病人出走。

2。身患绝症

有些老年人由于身体被检查出患有绝症,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更担心孩子负担不了这么昂贵的医药费,选择逃避的方式离家出走,甚至准备客死他乡。

(二)管理不当

1。机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有的病人出走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所致。有些护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养老院的规章制度(如巡视制度、探视制度),或上班时间精力不集中,擅自离岗,睡觉,做私事等,导致老年人走出养老院,特别是老年痴呆的病人,更加容易出走。

2。机构安全设施和安全制度不到位

有些养老机构或者福利院由于设施陈旧,没有达到养老机构安全设施的标准,安全检查不到位或者不严,门窗不牢靠或钥匙保管不严均可使老人有机会离开房间或养老院。有些条件一般的养老院让老年人随便出入,很容易导致老年人出走。另外是机构的管理制度不严,领导执行制度走过场,不落实,导致老人利用管理的漏洞或者交接班时出走。

(三)环境不适

很多老年人由于在家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或者机构的环境单调,老人活动受限制使老人觉得不自由而离开,多见于意识清楚的老人,老人也可因思念家人或放心不下工作而出走,极少数老人可能因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好而对工作人员心生厌恶而出走。

二、老年人出走的分类

对于集中供养老年人出走的分类并不是十分准确,不管是从出走者的动机还是从出走带来的后果来看,每一例出走行为都很难归纳为其中一类,各种类型的出走行为是互为原因、相互联系的。从调查的出走现象来看,主要有不适型出走、失落型出走、受挫型出走和恋家型出走。

1。不适型出走:所谓不适型出走,是指老年人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离开到陌生的养老机构生活,环境的重新安置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个人需要调整和适应才能习惯。尤其是对于那些非自愿选择到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这种困扰便导致生活失去常规、心情变得混乱和抑郁。当他们不能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时,就会产生出走的念头。老人们的不适应状况,可能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生理上的不适应。老年人住养老院面临失去熟悉的家庭环境、失去自己对生活的控制以及不能经常见到家人的困难。同时,老年人不能适应养老机构的空间限制以及生活方式,使得老年人自己有出走的倾向。其次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入住养老院有专门的人员照顾,生活质量是可以保障的,但是老人普遍反映没有归属感。还有的老年人觉得是家人嫌弃自己老了,拖累儿女的生活了,才被送到养老院来的,心里不愿意主动适应新的生活。

2。失落型出走:失落型出走是指老年人从家庭主体角色转化为配角,由曾经被依赖被尊敬的角色转化为对子女以及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依赖,由创造价值的角色转变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失落感由此而生。宋宝安指出(2008)这种身份和角色的改变使老年人总有一种被社会遗弃和边缘化的感觉,有一种社会失落感。首先,生理的老化使老年人对外界和体内刺激的接收和反应减弱,由此导致的闭目塞听、社交活动减少,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全利民,2006)老年人的生理衰退而不能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他们的物质财富、成就和其他社会性资源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在社会中处于依赖和屈从的角色。其次,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老人从职业角色转化到闲暇角色,伴随着收入减少以及自我价值的消失,失落感和自卑感由此产生。

3。受挫型出走:受挫型出走主要表现为老年人与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相处不和谐、与其他老年人之间发生摩擦以及养老机构严格的纪律限制,使得老年人心理受到伤害,甚至感到抑郁和羞辱。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例受挫型出走的案例。有一位老人,身体有残疾且无劳动能力,能够享受五保待遇是很幸运的。由敬老院提供衣食住行、医药费以及丧葬,应该是较为理想的养老方式。但是,曾经被管理员批评过,心理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经常有出走的念头。在与老年人的接触中发现,有些老人普遍反映心里不痛快,上了年纪还被小辈批评,离开了又怕没人伺候。为何老人们普遍感到不痛快?笔者认为可能源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由于老年人新陈代谢逐渐衰退、身体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经常弄脏衣服、被褥以及卫生间,难免遭到护理人员的抱怨以及说教,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其次,受到年龄、身体状况、生活经历以及来自家庭背景的影响,老年人之间也会产生矛盾,一般表现为多疑、暴躁,不愿意与院内老年人交往。

4。恋家型出走:恋家型出走是指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渴望回归家庭,享受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这类型出走的老年人都希望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中,能和子女一起生活,安度晚年。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家庭给予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是非常重要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但是年轻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历史上“父母在,不远游”的意识基本消失。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凸显出来,子女可以心安理得的送老人去养老院安度晚年,但老人却无法接受这种安排。吴明曾对317位老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2。56%的老人愿意在家养老,和亲人在一起;剩下选择机构式护理的老年人,有42。45%的人是因为“不愿意给家人增加负担”;15。49%的人是“家人太忙没有时间”。由此可以看出,老人们愿意在家养老,便不难理解养老机构老人因想家而出走的现象。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