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动画视听语言 > 7 1 主体与陪体(第2页)

7 1 主体与陪体(第2页)

10。利用声音和文字突出主体(见图7-10)

图7-10字幕效果加强了主体的状态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文字本身就有突出主体的作用。例如,当分镜头人员在阅读文字剧本的时候,读到了“一匹马在奔驰”,那么很显然,马就是画面的主体。制作完成的影片,文字同样可以通过台词或者声音展现给观众。例如,我们要表现草原上的一匹马,就可以用嘶鸣声吸引观众的注意。或者,角色说出了一句“快看天空的海鸥”,那么观众也会在画面中寻找海鸥究竟在什么位置。至于直白的文字同样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一个客栈如果有文字标牌,观众就会看到“悦来客栈”的名字而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11。突出主体的方式应当灵活运用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突出主体的方法不会是单一的,需要结合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这也体现出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那就是知识的综合性。

7。1。3陪体

在谈论画面构图的时候,我们所说主体,既可以对应背景,也可以对应环境,同时也可以对应陪体;而从陪体开始谈论,则只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主体。陪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衍生的概念,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陪体呢?通常,我们谈论一个单人站在街头的构图时,例如,只有一个角色站在街头,我们会把角色本身称为主体,而把街头称作背景。但是如果这个角色还是我们要表现的重点,但是几个重要程度不同的角色也站在街头讲话,那么除了背景之外,在画面中占据一定重要位置的其他角色,我们称之为陪体。顾名思义,陪体是画面中处于陪衬关系的景物或者角色,没有主体重要,但是又要高于一般概念上的背景。陪体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起到了陪衬烘托主体的作用,同时也是交代剧情、完成动作表演的重要元素。在一个镜头之内,陪体不是必需的,可以没有陪体,或者有多个陪体,具体的要视镜头的内容来确定。

7。1。4陪体的重要作用

在动画画面中,陪体发挥着多个重要作用。

1。突出主体

陪体的概念是由主体而生的,因此陪体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突出主体(见图7-11)。如果主体没有陪体的衬托,那就成为了独角戏,既不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情节的交代也不完全。陪体可以让主体的位置更加突出,让画面的意义更加明确。

图7-11陪体作为主体的陪衬作用

2。增加构图的美感

陪体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均衡画面,增加美感。众所周知,画面构图讲究重心、平衡和对称美学。如果仅仅在画面中有主体而缺少陪体,画面就会显得空虚和不饱满,而且由于黄金分割原理,主体不可能在画面的正中位置,那么画面的重心势必会向一侧倾斜,而让画面缺乏稳定感。陪体可以有效地填补画面空缺,均衡画面的平衡与对称,达到和谐的美感。

3。陪体可以渲染气氛

在很多时候,动画创作人员要营造一种感人的环境氛围,势必需要应用陪体起烘托作用(见图7-12)。例如,我们创作一匹马领着马群万马奔腾的画面。除了主体的特定马匹之外,如果没有远处奔跑的马群,那么主体的奔跑也就没有了气势。又如,我们创造一场舞会相遇的场景,男女主角之外的其他陪体在饮酒舞动,恰好体现出了舞会浪漫的氛围。

图7-12陪体渲染出情节气氛

4。陪体可以交代信息

很多时候,画面虽然着重刻画的是主体,但是交代信息的工作却是由陪体完成的。例如,一个场景中,主体角色在专注地看书,而陪体角色落荒而逃,则暗示了远方即将有事件发生。或者主体到了一个新的场景,陪体的行为则暗示了这里所处的环境。

5。陪体可以为画面的衔接提供帮助

陪体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作为镜头剪辑的过渡信号。例如,当景别较小的中近景景别需要切换人物的时候,为了不产生画面的紊乱和轴线的错位,陪体就可以起到表现空间方位的作用。又如,当两个不同机位的镜头需要紧密衔接时空的时候,陪体的一些细节动作,如手部姿势、整体状态等,都可以作为增强画面连贯的剪辑点。

7。1。5主体与陪体的位置关系

了解了主体和陪体的概念之后,在实际的动画创作中,究竟应该如何安排主体和陪体呢?这里同样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主陪体关系以供参考。

1。主体陪体和误区解析

尽管陪体是作为主体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并不是说有主体就一定有陪体,很多时候,一幅画面中可以只有主体和背景环境,而没有陪体。而且主体既可以是单一的人或物,也可以同时是多个人或物。在这种情况下,陪体的部分功能也被主体所承担。例如,在群像式题材的动画中,虽然主角和配角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有所差异,但是当他们在一个镜头中站成一排亮相的时候,他们便都发挥着主体作用而没有陪体(见图7-13)。

图7-13主陪体与角色身份无必然联系

另一种情况则是,两个同样重要的主体,在同一镜头中,两者的关系会随着镜头的设计以及场景中内容的变革而发生转化。例如,在常见的两个角色对话中,说话的角色通常就是主体,而倾听者则作为陪体,因此当他们发表争论时,画面的重点也就几次变革到说话的角色。或者在一个长镜头中,角色a原本处于陪体的位置,然而因为角色b的台词和行动导致了角色a的变化,导致了a的动作的发生,这一过程中主陪体关系也会发生转变。

因此主体和陪体的认定,不能从静态的画面角度考虑,而应该在创作者头脑中具备镜头感,从头到尾地分析在镜头内部的主陪体关系变化,才能作出结论。

2。主体和陪体不同时出现的三种情况

由于动画影片的镜头是动态的展示影像,一个镜头内部随着场面调度和摄影机角度的区别,画面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很多时候,主体和陪体并不在相同时刻出现,而是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入画出画。

这通常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主体先出现,陪体后出现。主体出现时立刻明确告诉了观众这一镜头的表现重心,接着主体通常会通过动作或者表情的暗示,将陪体过渡出来。例如,我们在画面的开始展现一个英雄角色的身躯和面庞,用以体现出他的英武身姿,接着镜头转向远处灾难的现场,陪体出现。例如,受害人在远处呼救,暗示了观众英雄即将去拯救他人。这种处理模式首先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画面的主体,让观众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而陪体的出现往往能够引导观众去思考,产生与主体感同身受的临境感。在创作中应该注意,陪体不能够抢了主体的“主”,应该控制好镜头的重心始终停留在主体身上。

第二种情况与之相反,陪体先出现,主体后出现。其中,自然经历了画面内容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化。在画面开始之初,先出现的内容实际上是镜头的特写,随着画面的改变,摄影机位置和角度的移动,以及场面调度的改变,新的内容出现在画面之中。真正的主体在陪体的铺垫下出现。例如,还是处理英雄拯救灾难中的人们这一场面,画面首先出现了灾难中呼救的人们,接着英雄从一侧入画救人。这种情况下可以让陪体所携带的信息在镜头开始之初得到强化,将场面信息以及事件发生的时空环境传递给观众,也为主体的出现做出了情绪上的铺垫。

第三种情况是陪体和主体相互转化(见图7-14)。这种情况大多数的时候发生在长镜头之中。尽管镜头一气呵成,但是镜头内部包含了较多的信息量,在叙事角度上也有着两个以上的起伏,从整体镜头的角度看,画面中的主体客体呈现出了重要程度接近的情况,但是在镜头的不同阶段中,则又分别承担了阶段性的主体和陪体。又如,还是处理一个英雄救人的场景,英雄和被救的角色同样重要。例如,美式动画中常见的女主角形象。如果首先出现了呼喊自救的女主角;接着英雄出现表现犹豫,此时女主角是主体,英雄是陪体,接着英雄做出动作救人,女主角被救,这一过程中主体和陪体发生了转化;最后镜头可以收到两人一起平安而出,相互交谈,成为双主体的结尾。在这种镜头的安排中,其重点难度是主体和陪体转化的交接阶段,通常是依靠角色能够引起情节推动的动作或台词发生转折。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在一个镜头内营造出某种戏剧张力,让画面的节奏更加活跃。

图7-14一个镜头场景内主陪体可以相互转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