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必须带有煽动性的情绪谈论与话题有关的事情,而忌言他(她)生活中与此无关的事情。
嘉宾不能保持沉默,必须懂得所讨论的话题无不与主持人和现场观众有关,因此必须不断地诉说。
嘉宾必须表现得能够被人理解的有代表性的美国人,而且嘉宾的行为、语言和外表必须足够古怪,以使人娱乐,并且给观众造成一种优越感,使观众为没有成为其人而感到庆幸。
嘉宾事先也不被告知会遇到什么样的人。[2]
当然,这些规则主要是为西方提高谈话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而设计的。在新闻类谈话节目中,这些规则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常,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嘉宾有如下要求:
(1)有话“可谈”,即嘉宾对所讨论的话题比较熟悉,掌握大量的资料,并对该话题具有权威性的发言权,有助于深化节目的内涵。
(2)有话“会谈”,即嘉宾具有一定的口才和辩才,说得有逻辑、有道理,语言表达简练、清晰,最好能具备幽默感。
(3)有话“愿谈”,即嘉宾愿意表达个人真实的观点看法,同时具备接受观众评判的心理。
比如《小崔会客》第一期访谈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开头的一段是:
崔永元:各位朋友好,欢迎收看我们的节目。今天走进我们演播室的客人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让我们欢迎他。(掌声起)请坐。听说我要采访您,我所有的朋友都为我捏一把汗。
周铁农:听说要接受你的采访,我所有的朋友也都为我捏一把汗。(掌声起)
崔永元:您这样说好,您这样说我觉得我就特别放心了,首先咱们消除了彼此间的神秘,可能谈话就好进行了。
周铁农:我们经常看你去采访别的人,但是你很少看我接受别人的采访,所以要说神秘的话,我对你来说还稍微神秘一点,你对我来说已经不神秘了。(掌声)
正是在这样精彩的对话中,嘉宾与主持人之间“沟通无极限”,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嘉宾的设计
在新闻谈话节目中,嘉宾的选择一定要与话题相契合,尤其是在辩论式节目中,更应注重嘉宾人选的平衡与搭配。
(1)所选嘉宾必须了解所谈话题,因为选择嘉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嘉宾比一般观众掌握更多关于新闻或新闻背后的信息,具备比较权威的发言权。
(2)依据不同的节目内容,邀请不同的嘉宾,达成“合适的嘉宾谈合适的话题”的原则。
(3)根据节目收视特点的需要,选择的现场嘉宾不能都是持有相同或相近观点的人,必须能够代表几种主要观点,这样在谈话过程中才可能对话题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实现“群言式”的讨论。
《一虎一席谈》曾做过一期以“‘先跑老师’该不该受到指责”为话题的栏目。这期节目的嘉宾选择就非常精彩。
一、确立谈话的双方观点
反对方:保护自己的学生应是一种高级本能
支持方:这个说真话的人被高道德绑架了
二、确立辩论各方人选
反对方
郭松民:时事评论员
林格: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周孝正:社会学家
支持方
范美忠: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
吴礼明:范美忠的同事,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
卢悦: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师
中立方
卿光亚:都江堰光亚学校校长
从各方嘉宾的人选来看,符合上述诸原则,而且节目还很好地把握了嘉宾观点的平衡性原则,选取了代表了不同观点的嘉宾,给予他们平等的发言权。这期节目中的争辩异常激烈,嘉宾在现场表现非常活跃,甚至可以说是激动异常,形成的收视效果也极好。
四、现场谈话设计
现场谈话是整个谈话节目的重点,如果说选题和嘉宾是确保谈话成功的前提的话,那么谈话过程则是保障,如果谈话不能顺利展开,再好的选题和再合适的嘉宾都无济于事。一般情况下,很短的电视访谈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提纲即可;但是对于一个内容跨度较大、时间较长的谈话类节目,则需要一个详细的策划方案,以便理顺谈话的结构,掌握谈话的重点。
(一)谈话思路展开
以无脚本、脱口而出、即兴表演为本色的谈话节目绝不能事先有台词,事先也不可能有台词。事先能准备的只能是谈话的思路和提纲。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谈话栏目主要分为以下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