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新闻策划的概念 > 第四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第2页)

第四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第2页)

一是利用受众面广的优势,在突发事件处理完成后,通过专家访谈等形式回顾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理的过程等,总结经验与教训。讨论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得与失,分析参与事件处理的各主要部门在信息报告、先期处理、应急响应等环节的表现优劣,凭借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表扬先进,曝光落后,借助话语权优势,不断提高这些部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是利用时效性强的优势,在平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防止不利影响扩大,从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电视媒体要与气象、地质等部门加强联系,及时发布台风、寒潮、地震等各种预报、预警信息,并在新闻、生活资讯类栏目中向观众详细介绍防范措施;及时公布相应职能部门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检查、抽查中的结果,发布不合格产品与隐患产品信息,防止不利影响的扩大。

三是利用表达方式多样的优势,不断提高选题策划水平,对报道形式进行创新。面对近年的一些突发事件,有些媒体往往采用“人民战争”式的传播策略,虽然报道量十分庞大,但往往角度单一、方式简单,以至于表面势头排山倒海,但实质上却是平面化的。在非典报道时这种现象特别典型,“战争”“应急保卫战”“筑起铜墙铁壁”“勇闯SARS病区”等词汇过度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反而有可能造成恐慌或者被动。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加强平衡报道、创新报道就成为媒体策划的应有之义。

三、突发事件报道的要求

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往往需要接受突如其来的考验,需要在众多庞杂的信息中筛选、过滤出有用、有效的信息,做出及时、客观与公正的传播。它们所传播的信息对于公众与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突发事件报道有着特别的要求。

(一)理性与情感的辩证

与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相比较,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情达意,例如通过蒙太奇、音乐音响等手段可以非常好地控制节目节奏,烘托场景气氛,它的直观性、生动性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倾向。可以说情感性、人情味是电视节目中最能打动人、最能激发兴奋点,并使观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继续往下看的感染力要素,因此电视媒体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而突发事件的报道属于一种特殊报道,需要客观、理智与冷静。因此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必须坚持理性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好的危机报道虽动情而不煽情”[3],只有处理好理性与情感的关系,电视媒体才能更好地做好突发事件下符合受众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传播。

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性质和进展及时调整报道中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最终达到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一般说来,在突发事件中,要用情感呼唤理智,再用理智指导情感。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或紧张或激动或感动的情绪反应,电视媒体要抓住情感、调动情感,并对受众的情感反应加以引导,通过节目将人们从关切、恐惧的感情引至探求事件发生的原因、防止问题再度发生的方案等理性角度,对事实进行科学而客观的判断,再通过这种理性、宏观的思考去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点点滴滴中预防危机的发生。“非典报道中,央视的新闻轰炸只使我感到紧张、紧张、再紧张,煽情、煽情、再煽情,眼泪跟着流了不少,但记不住几个细节、几个面孔,只觉电视上天天泪眼朦胧,中国人仿佛林黛玉转世,北京城仿佛哭城。作为观众,我好像只是旧时人家办丧事时陪哭的角色,为谁哭,有点闹不清。而凤凰卫视一个五一特别节目,把北京人抗‘非典’的一天交代得清清楚楚,从书记、市长到大爷、大妈,从小汤山医院到居民区垃圾通道,从病人转院到小护士的眼泪,应有尽有。看了这期节目,我知道北京人是怎么过的,我知道是谁、是什么精神在支撑北京的运转。”[4]

(二)前期与后期的协调

突发事件有一个突然发生、紧急处置、平息事件、总结反思的过程,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全过程的传播必须系统、完整。

第一,要提高突发事件前期、后期报道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理到处置完成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因此需要电视媒体进行跟踪、连续报道,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防止“虎头蛇尾”,在前期的报道中注意提醒观众对后期报道进行持续的关注;在后期报道中要把现在的进展放到整个事件的处理全过程中去,通过制作事件回顾短片等形式对前期报道进行串联,防止观众的陌生感,提高报道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第二,要提高电视媒体各部门的前、后期的协调能力。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第一时间的反应能力成为衡量一个电视媒体危机报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解决的,因此现场采访等前期制作部门与编辑合成等后期制作部门需要有更高的配合度与默契感。要加强前后期工作人员的团队意识的培养,各部门要通力配合,记者要提高新闻素材的收集、整理能力,摄像要在拍摄时提高画面的流畅度,前后期工作人员要随时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后期编辑、制作的工作效率,把突发事件的报道做得更加迅速、完美。

(三)共性与个性的互补

电视媒体在现代社会属于强势媒体,具有时效性更强、现场感更真、受众更加广泛、表达形式更加灵活等方面的特点。只有在节目策划、制作中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本体特性,把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得更快、更深、更广,才能在差异化生存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最终更好地履行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责任。同时,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大众媒体成功经验和做法,如报纸之严谨、杂志之厚重、广播之灵活、网络之快捷,不断进行自我补充与自我完善。

要坚持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中所具备的共同的、普遍的规则,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加强电视从业人员新闻规范、新闻纪律等的学习与体会,加强行业自律,使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传播最准确的信息,安抚民众紧张情绪,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电视节目的播出要考虑市场,同时也不能仅仅为了收视率而做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传播。报道突发性事件,切记不能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应力求弄清事实真相,夸大灾情、炒作新闻会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影响,最终极大地影响媒体的公信力。要利用媒体的话语权优势,利用媒体的力量,发出媒体的声音,将突发事件的信息广泛地传递给受众。

(四)声音与画面的强化

与报纸、广播等媒体表达的单一性相比,电视媒体是通过声音与画面两种表现元素的结合来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从这一层面上说,电视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声音与画面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更好地传递信息,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是电视媒体本身的最大特色,是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价值基础,必须放大与强化。

首先,要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增强真实感与现场感。突发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体要注重危机发生、现场处置的声画采集,通过两者结合真实地反映危机发生与救援处置现场的环境、气氛,让观众对突发事件有真实、生动的印象。画面不仅可以采用电视媒体自身拍摄的素材,同时也可以征集群众与目击者用手机、民用DV机采集的影像,尽管它们在构图、画面稳定性上可能很不专业,但现场拍摄的晃动的视频、嘈杂的音频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凸显出现场的真实感。同期声把现场的音响及人物讲话声直接传递给观众,减少了记者或者编辑的“把关”转述,既降低主观性,又减少了信息的不确定性,这种现场声音、画面的结合所造成的震撼力是单一通过照片、录音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要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增强信息量。电视媒体通过解说词的加入,进一步阐明、解释画面所表现的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环境等信息,随时补充画面信息,挖掘画面的深刻内涵,向观众展现画面背后的点点滴滴,使信息的传播在声音与画面的共同解释中更加具体、翔实。

再次,要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增强亲和力与表现力。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宣传过程中,单纯的文字与声音往往会有口号化的表达倾向,说教意味较为严重,往往不易被大众接受,电视媒体要发挥自身的特色,将预防要点融入Flash动画、情景短剧等内容中去,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增强预防信息的亲和力,使公益广告既好看又有用。

实训练习

1。观摩同一天的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比较它们的编排特点和策划上的差异。或观摩同一天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和其他地面频道的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它们策划思路的异同。

2。结合电视策划的具体内容,以凤凰卫视的《华闻大直播》和《时事直通车》栏目为例,比较分析它们的策划内容。

3。分别为省级卫视、地面频道和校园电视台策划一档动态电视新闻栏目,撰写电视策划书,并以其中一份电视策划书为依据,制作电视新闻,要求:

(1)有新闻提要、串联词和新闻回报等;

(2)不少于15则短消息;

(3)包含5则以上现场报道或现场采访;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新闻组合方式。

4。观摩近期播出的有影响的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探讨其共性与差异,以及如何做到优势互补,创造精品。

5。赴当地电视台,就栏目创建、栏目定位、编排思想与特色等采访当地电视台动态新闻栏目的制片人或策划人,撰写采访报告,并与其他类型电视动态新闻栏目比较。

[1]蓝艺、张惠玲:《书写新儿女英雄传凤凰卫视SARS报道的幕后》,tee2003-05-141756186965。shtml。

[2]参见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3]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4]参见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