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新闻策划的概念 > 第三节 电视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第2页)

第三节 电视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第2页)

从10月24日《新闻联播》播出“嫦娥一号”第一条新闻开始,在将近20天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持续不断地播出了27条报道,基本上都是对“嫦娥一号”最新情况进行的跟踪报道,体现了连续报道的最本质特征。

1。时效性

时效性强是连续报道的一大特点,它是指在事态进展最新过程中的报道,时间跨度要小。做到最新报道,即时新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捕捉新闻,展开连续报道。“嫦娥一号”虽然属于科技题材,但其新闻价值极高,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以此为新闻由头,开展及时、连续的报道是媒体的重要任务,由《新闻联播》连续报道显示了权威性。

2。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播出的连续和内容的连续。连续报道不在于报道次数的多次连续,而在于报道对象事态本身的连续性,在于各次报道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于内容上承上启下的连续和衔接。“嫦娥一号”的升空与运行是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项目,单一的消息根本不足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只有连续跟进,才有可能使人们了解事件的进展。再如,2008年春我国南方多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不少记者奔跑在第一线,不仅报道雪灾如何大,提醒防冻抗灾,也报道如何抗灾救灾,鼓舞民众士气,鼓励大家与自然灾害做斗争。

3。完整性

连续报道从事件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件的结束,从总体结构上看,它具有完整性。但这一完整性是逐渐显示的,而不是一下子就能展现出来的,需要随着事件的发展而不断显示。连续报道贵在揭示事件的来龙去脉、最新发展动向以及最终结果、事件的重大意义等,使受众对整个事件有完整的了解。在“嫦娥一号”报道中,记者既报道最新动态,还通过人物专访(如10月25日的《绕月探测工程负责人表示:“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为探月工程打下坚实基础》)、新闻特写(如11月5日的《新闻特写:绕月成功这一刻》)、背景报道(如11月8日的《自主创新助推嫦娥奔月》)等提示事件的意义,深化人们的认知。

4。递进性

连续报道从报道层次来看是递进的,它以事物发生发展为新闻依据,层层递进报道事件的全过程,各报道都是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地递进,最终完成整个报道思想的。上述“嫦娥一号”连续报道,就典型地反映了递进性的特征。首先“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接着报道变轨、近月制动、在轨试验等,最后报道科学探测,再穿插背景资料、意义分析等,使整个报道层层递进地展示了整个探月工程。

5。广博性

连续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或群众关注的问题而多次进行的报道,因此传递的信息比单条新闻具有大容量的广博性。整个报道也因其信息量之广博,对问题挖掘之深刻,而提高了新闻价值。连续报道既关注纵向事态的进展(比如“嫦娥一号”升空发射运行、抗击雪灾等),又挖掘横向的各类信息(比如“嫦娥一号”对于我国航天发射的意义、抗灾救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等),纵横交错,向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突出信息内容广博性的特点。

(二)电视连续报道的要求

连续报道中的每一篇新闻都是围绕着同一核心事件进行的,因此连续报道的策划重点是跟踪性,即围绕事件的进展作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包括事件性新闻内容和与此相关的非事件性内容。

1。报道题材选择

连续报道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选题,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搞连续报道。连续报道大多为事件性新闻,一般适用于重大题材,或重要的,或为群众所关心的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事物。通过连续性的报道,反映新闻事实的起因、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以及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响,从而达到密切关注、提供完整资讯的目的。

2。报道层次开掘

连续报道的层次排列是沿着事件发展变化过程的始端到终点的,每条新闻之间存在事态发展的上下连续,甚至是因果关系。事件追踪报道的特点决定了连续报道结构的有序性,即各报道之间次序上不能颠倒,不能任意变动。

3。报道重点呈现

新闻报道的推进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变化。连续报道所报道的事件总是有从发生到结果的流程,报道的重点应放在事件**及后续部分。

二、电视系列报道的采编

系列报道不同于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是针对某一重大复杂的题材,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是一种完成时态。电视系列报道大多是主题性新闻题材,它着重于通过多次报道突出体现某种主题思想、挖掘某种共性、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况或趋势,以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

(一)电视系列报道的特点

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同样是连续、多次报道的集合,但系列报道不同于连续报道的有序性,各条新闻之间的次序看起来似乎是无序的,但无序中又有一致性的规律可循。

1。主题同一性

可以说系列报道是“主题新闻”。系列报道的各集之间以同一主题为轴线贯穿起来,因此,系列报道在开始运作时必须首先确立主旨,这正是策划的必要工作。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落实科学发展观》[1]系列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精心策划的贯穿于2005年的重大报道。报道分为三轮:第一、第二轮报道中按照“东部新跨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的结构进行新闻事实选题,第三轮报道分为“自主创新”“区域协调”“环境友好”“现代农业”“资源节约”“法制改革”六个方面。其选题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全年共播出106篇报道,上百篇报道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分别围绕上述10个方面展开,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势。

2。传播系统性

传播的系统性是把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按一定的次序和内部联系而组合成整体。从表面上看,系列报道中每一条新闻都是独立的,好像播出的前后次序无碍大局,是一种无序结构。但实际上,这是系统理论中的有序组合。

为了深化主题、增强可视性,《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的策划在报道中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板块,使报道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有面的概括,也有点的放大。有矛盾、有情节、有冲突,少了说教,多了例证,使节目的可信度大大提高。下面是2005年10月30日播出的系列之一:

主持人: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宣传各部门、各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本台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天播出《自主创新篇:“中国造”演绎神舟飞天传奇》。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从1999年到2005年,神舟飞船平均一年一艘的发射速度,让全世界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聚焦在中国,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中国人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创造出来的航天奇迹。

解说:2005年10月17号,“神舟”再次让中国人骄傲,中国也再次令世界称奇。然而就在13年前,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才刚刚全面启动,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这项高技术。

戚发轫(“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顾问原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高技术,外国人不会给你的,也是买不来的,就得靠自己。靠自己就得依靠自己的科研队伍,从零做起。

解说:从此戚发轫等老一代航天专家带领着一群年轻的航天科技人员,展开了飞船的科研攻关。当时28岁的方芳刚刚研究生毕业,就承担起为飞船设计返回舱外形的重任,这是返回舱研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返回舱的外形设计不合理,飞船在返回的过程中就不能找到准确的降落地点,而且有可能使飞船的防热层被烧毁,直接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记者:你当时自己见过飞船长什么样子吗?

方芳(神舟飞船气动设计主管):没有,1992年到俄罗斯看过它的模型,飞船的实物也没有看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