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新闻策划的作用是什么 > 第一节 电视现场直播的前期认识(第2页)

第一节 电视现场直播的前期认识(第2页)

1997年之后,中国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直播热潮。以中央台为代表,我国电视新闻界对于现场直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电视现场直播这一电视报道形式在我国日趋成熟。

1998年,直播了江泽民与克林顿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等政治题材,以及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等。

1999年,直播了“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等。

2000年,直播了“悉尼奥运会”、“钱塘江大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仪式、北京老山汉墓挖掘以及环太湖世界特技飞行大赛等。当年11月27日,《东方时空》改版后,推出全国第一个新闻性直播报道栏目《直播时刻》,后改名为《直播中国》,初步探索电视新闻直播的常规化机制。

2001年,直播了“北京申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

2002年,直播了埃及金字塔考古行动、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等。此后,不可预知的新闻事件直播报道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2003年是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具有重大突破的一年。3月20日至4月20日,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直播报道,电视新闻直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使直播以频道为保证,频道以直播为特色,成为直播常态化的标志性事件。

此后,我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步入快速期,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无论是题材上,还是形式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对于具有不可预知性的事件进行了信息公开化的直播报道,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均显示中国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三、现场直播报道的趋势

历经十多年的锻炼和洗礼,我国的电视现场直播报道从最初的幼稚逐步走上成熟与不断创新之路。各电视媒体也将现场直播报道作为新闻大战中的有力武器,并不断推进直播报道的常规化进程。

(一)报道题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从早期电视直播节目的题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的、有影响的政治事件,如国庆大典、党代会、“两会”、香港和澳门回归等;另一类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工程或项目,如三峡截流、神舟系列发射等。200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题材开始向众多领域延伸拓展,题材渐渐从重大事件走向普通生活,例如“北京老山汉墓考古挖掘”“钱塘江大潮”等事件引起人们关注,“非典”、雪灾、地震等突发事件被迅速及时地纳入到直播视野,既探索和积累了现场直播的经验,也大大地推动了信息公开化,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二)报道过程从平面走向立体化

传统的现场直播往往是对新闻事件的被动记录,只是单纯地把现场情况反映给观众,很少有深入的报道或分析。现今,报道者开始主动地介入新闻事件,通过现场报道、现场解说、背景介绍、演播室访谈、专题片等多种手段对整个直播活动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并将分析思考融入其中,让观众不仅能够看到画面,还能够看到画面背后深层的东西,同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2009年凤凰卫视资讯台以“国庆60周年特别节目”为题,对国庆阅兵大典进行了大型直播,同时凤凰卫视中文台、欧洲台、美洲台分时段与资讯台并机直播。直播设立了5个演播室,5位主持人,2名评论员,5位前方记者,2位特邀嘉宾,对整个阅兵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分析。通过多演播室、多主持人、多嘉宾的多角度、多维度直播方式,立体呈现了国庆阅兵大典这一新闻事件,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闻背后新闻的需求。

(三)报道手段从传统走向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报道理念的更新,电视新闻界探索了很多直播报道的手段并不断突破创新。除了演播室、背景报道、现场记者报道等传统形式外,SNG手段也已经被广泛运用,不少直播节目还运用了颇具特色的报道手段。例如,在2000年“钱塘江大潮”直播中,不仅铺设了地面移动轨,在水面安放了无人值守的固定机位,而且还动用专用直升机全程跟踪拍摄。在2001年“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探秘”直播中,用机器人进行水下拍摄,使观众收看到大量独特的画面和视角。在2012年“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水下考古特别直播中,央视不仅运用了传统的直播技术,还首次动用无人航拍机,准备了水上、水下、空中共11路摄像机,进行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三维直播拍摄,运用前沿的创新技术与设备完成了一次我国水下考古直播的巅峰之作,也为观众呈现了大量独特的画面和视角。

(四)报道形式从临时走向常态化

早期的现场直播报道主要是一些临时性的重大事件,因而直播频率极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传播平台的拓展,直播报道表现出两大特征:第一,直播在形式上不再是特殊的节目形态,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题材,是一种普遍化的新闻报道手段;第二,直播报道不再是中央电视台的专利,中央电视台虽然依然延续其某些领域(比如党代会、“两会”等时政题材)直播的垄断权,其新闻频道创办的初衷之一就是直播的常态化。与此同时,地方电视媒体也纷纷将直播作为报道日常新闻的手段,既有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也通过直播对日常生活进行持续和深入的关注。各地的民生新闻节目亦逐步实现直播常态化,北京电视台的《直播北京》、黑龙江卫视的《第一现场》、江苏城市频道的《零距离》等,均将SNG运用到节目过程中。

四、现场直播报道的特性

现场直播报道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特性与优势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现场感

新闻现场是直播报道的支点,没有现场就不可能进行直播。现场既是新闻发生和新闻采集的地点,又是观众目光关注的焦点,因此,现场应该是整个报道的着力点,占据报道的首要位置,形成报道系统的主干。在实际报道中,现场往往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包含了与新闻事件和报道主题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地点,通过多点呼应表现主题。

例如,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直播中,进行了多点直播,除直接聚集事件空间——莫斯科世贸中心国际奥委会开会现场,也将镜头延伸到国内外多个地点。在公布结果前,观众与现场的申奥成员同呼吸、共祈祷,场面极其紧张。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观众的期待变成现实时,场内场外、国内国外的中华儿女群情振奋、欢呼雀跃。同时,电视画面在国内各个城市的欢庆场面中切换,这时的现场已经跨越了国界,申奥成功的消息和欢腾的现场感染着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

(二)动态性

现场又是富有动态、千变万化、充满未知的,同步传送现场动态是电视直播的主要特征之一。直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最终揭示事件的结果,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带领观众走进现场、体验过程。“9·11”事件电视直播时,纽约的世贸双塔在亿万电视观众眼中相继倒塌,更早一些时候收看直播的观众甚至看到第二架飞机撞向世贸南楼的全过程,这种电视直播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历把观众牢牢地锁定在电视机前,随着这起事件的变化发展,观众的心也一起跌宕起伏。凤凰卫视对这一事件的直播受到了华人世界的瞩目,“‘9·11’事件重塑了世界历史,也使凤凰卫视一鸣惊人,它的存在改变了中国电视的格局,至少在中国传播史上,成为一个范本与经典作品。”[1]美国《新闻周刊》这样描述凤凰卫视的直播:“‘9·11’恐怖袭击之后的几个小时内,香港的凤凰卫视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唯一消息来源,国家电视台CCTV只在袭击之后作了简报,直到午夜之前都没有提供任何其他信息。而在另一方面,成立仅五周年的凤凰则对此进行了36个小时的直播和连续报道。所有中国人都在寻找能够看到凤凰卫视节目的朋友,许多大学生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到宾馆租房间,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看到全面的报道。”[2]

(三)冲突性

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让观众对于充满故事性的事件有强烈的关注欲望。在做电视新闻直播的时候,一定要突出新闻事件中的悬念、冲突和戏剧性元素,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虽然直播不能像录播那样精心编辑、集中展示,但是直播中的现场同步拍摄、不加修饰的画面以及同期采录的声音却能够让观众全面、立体地感受新闻现场。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法和特别机位镜头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获得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

比如在2011年凤凰卫视利比亚战争直播节目中,战地记者闾丘露薇在现场做直播报道,当时她在炸弹轰炸之后的一片废墟上,一边做报道一边小步移动,谁知摄像师移动拍摄时不小心踩到废墟石堆一个踉跄造成画面剧烈抖动,由于是直播所以这一画面并没有被剪掉,而正是这样不加修饰的特殊画面,使战争现场的恶劣环境和战争的巨大破坏性被更好地表现出来。

(四)悬念性

悬念性是指事件发展的不可预知性。对于观众来说,越符合预料的事件越引不起他们的收视兴趣,而充满未知性的新闻事件则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直播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本身就蕴涵着不可预料的变数。现场直播是将不可预测的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同步传播给观众,它所产生的新鲜感和悬念始终给观众以强烈的吸引力,充满悬念性是直播报道最大的看点。新闻事件中大量的“未知”的东西可以对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地震到底有多少人受灾?”“通往映秀镇的道路能否如期打通?”“受灾的百姓能否得到妥善安置?”“还会不会有余震?”“其他地方有影响吗?”等等,这一系列疑问造成的强大吸引力会把观众锁定到电视机跟前,在这种情况下,收看电视直播成了大众的最佳选择。

[1]师永刚:《解密凤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转引自钟大年、于文华:《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