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新闻策划方案 > 第二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第1页)

第二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第1页)

第二节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

深度报道是目前各类媒体重点经营的高端产品,也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地带。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内容为王,选题特别重要。有一个好的选题,节目就成功了一半。选题质量直接关系到节目成品的质量。在电视业竞争愈发激烈、受众品位提高的今天,做好深度报道,首先就得开展好选题策划,其作用不可小觑。

一、选题领域

一个好的深度报道策划就是要把一道道简平快的短新闻“快餐”组合成一桌丰富的新闻大餐,再让观众从中尽得其味,回味无穷,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如何才能让这道新闻大餐在竞争中引人注目呢?好的选题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新闻价值的选题

新闻价值是电视深度报道选题的首要标准。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是指关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的题材,一般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社会新风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在唱响主旋律、实现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是最能够体现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功能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样的选题都具有新闻性,而且新闻性越强,在社会上的反响越大。“《新闻调查》的选题原则应当是具有新闻性、社会性和故事性。将新闻性摆在第一位,是因为这是新闻中心的节目,选题不能脱离新闻主战场,要保持高关注度。”[1]

《焦点访谈》长期坚持选题“三原则”,一个都不能少,即政府重视,解决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群众关心,解决希望报道的广泛性和接近性问题;普遍存在,解决新闻报道的典型性问题。以1995年6月1日的记者申报的选题为例:

①汛期将至,长江隐患依存。

②92国债兑付到期,不法分子乘机骗购牟利。

③一悍夫将妻子眼睛活活抠出。

④某市一些干部退出多占房。

⑤郑州中级法院审理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公安局败诉。

⑥北京试行看病用磁卡。

在中央电视台的实际操作中,①、②、⑤、⑥通过预选,③、④被淘汰。[2]被选中的选题是上述“三原则”结合的选题,这些选题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即兼备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等。

(二)注重社会意义的选题

电视深度报道贵在对社会意义的深刻挖掘,善于关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难点、疑点、热点问题,揭露问题实质,探寻事实真相,关注国计民生。社会热点问题成为各类深度报道的主角,因为这类题材的事件往往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在不断更迭的社会现象面前总是想知道如何理解它、如何应对它,急需媒体给予阐释和解读。

在《新闻调查》的“精品回顾”专栏中,内容大致分为舆论监督(如《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天价住院费》、《山阴的枪声》等)、腐败罪案(如《厦门特大走私案——走私黑幕》、《揭秘“东突”恐怖势力》等)、改革问题(如《公交能否优先》、《铁路面临重大改革》等)、环境保护(如《河流与村庄》、《藏羚羊之死》等)、公共卫生(如《北京:“非典”阻击战》、《“非典”突袭人民医院》等)、矿难问题(如《繁峙矿难内幕》、《南丹矿难内幕》等)、三农问题(如《大官村里选村官》、《张润栓的年关》等)、青少年问题(如《双城的创伤》、《网瘾少年》等)、艾滋病问题(如《以生命的名义》、《艾滋病人小路》等)以及社会问题(如《婚礼后的诉讼》、《眼球丢失的背后》等)等几类,这些不同的选题基本契合了栏目探寻事实真相的定位,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目标。

(三)体现人文关怀的选题

人文关怀是电视深度报道选题的核心价值。节目选题与制作过程中,要将目光投向“人”本身,富有人情味,展示人物命运,展现人物精神面貌,能够深刻洞察人物内心。那种人性化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更多体现在对当下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要求的关注。当然,不可能每一期节目都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人情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赞美,但至少应当成为一种追求,成为一种意识。

《新闻调查》在人文层面的选题,更多的是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或是弱势群体中的个人。这使得节目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从关注淮河最大支流——沙颍河畔的黄孟营村的水污染开始,进而关注人的权利,关注人的生死。从关注一个事件,到关注一个“癌症”群体,再到关注这群人中的单个人,这种由新闻事件中洞悉人文关怀是《新闻调查》的不懈追求。节目中好几处展现出饮用水受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村民的无奈,当记者长江问村支书“触目惊心”的癌症患者病逝情况时,村支书悲痛、委屈的泪水终于倾泻而出,“已经习惯了污水,习惯了癌症,习惯了死亡,习惯了忍受灾难”。正是这个感人镜头把当地人面对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灾害时内心深处的无力、冷漠、失望全部传达出来,深深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

二、选题来源

对于以“内容为王”的深度报道来说,报道事件的主题至关重要,而好的新闻线索的获得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可能提供好的选题。常见的选题渠道有以下几种。

(一)其他媒体

媒介化时代,各种媒体之间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和必然。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采编人员应该有“慧眼识珠”的本领,从海量的报刊、广播、杂志、网络以及手机等其他途径发现有报道价值的线索,关键是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甄别能力,善于在诸多线索中寻找适合于电视媒体进行深度开掘的题材,并进行选题论证和策划。

除传统以外,互联网是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的策源地和集散地。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来源。一方面,通过网络能够迅速地占有各方面的信息,不少网络引发的舆论焦点往往是社会最为关注也最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也会影响电视深度报道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

近年来,通过网络媒体获知信息而开展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新闻调查·调查“躲猫猫”》(中央电视台2009年3月14日播出)的选题来源就是网络中热议的焦点事件。节目组采访了大量网民和相关人物,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梳理,澄清了认识,回应了网络中意见纷繁凌乱的局面。

主持人(演播室):今年2月,“躲猫猫”一词一夜之间蹿红网络,进而传遍全国,这个普通的词汇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和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有关。李荞明,一个24岁的农村青年,在看守所里离奇死亡。他的死因开始被晋宁县警方宣布为因玩“躲猫猫”导致死亡,最终被云南省检察院定性为牢头狱霸以“躲猫猫”为名将其殴打致死。

从2009年2月12日开始,一个新的热词被网民持续关注。“躲猫猫”这个原本特指小孩子游戏,很少被公开提及的方言词汇,被赋予了另外的内涵。

网民:我第一感觉是我自己也不相信。

网民:现在我也怀疑啊,毫不隐讳地说。

网民:我听到这个词,就是真的很戏谑。

网民:对,道理上,我都觉得有点不对,有点那个。

质疑和渴望获得真相的声音一时间在网络上此起彼伏,焦点直接指向李荞明的非正常死亡。这个24岁的玉溪青年因伙同他人盗伐林木被刑事拘留,但在看守所度过11天后却重伤入院,2月12日,李荞明因“重度颅脑损伤”最终不治身亡。随后,羁押他的晋宁县公安局公布消息称,李荞明是放风时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在墙上导致死亡,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解释在网络上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

主持人(演播室):3月11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表示最高检将在全国范围内对牢头狱霸进行严打,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的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公民李荞明之死激发了公众对真相的渴望,对体制变革的热情,同时还有对阳光政府的期待。“躲猫猫”事件暴露了我们社会现存的缺陷,在对“躲猫猫”事件无限的追问中,中国公民收获的不仅是对理性精神的锻造,还有对法治精神的尊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躲猫猫”一词理应在时代进步的记忆中被铭记和收藏。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里也有虚假、错误、过时的信息,这就需要记者凭借自身的敏锐嗅觉去辨别,记者应理性地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尊重事实、尊重报道对象,寻找适合于深度报道的选题,尽可能巧妙地选取报道角度,引发受众的深入思考。

(二)新闻线人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谁拥有鲜活的新闻线索,谁就有更多机会赢得受众、占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媒体把新闻报料当作抢夺新闻的重要途径,新闻线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媒体竞争新闻源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大多最先出现在事件的第一现场,大多是事件的直接目击者,大多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

新闻线人的出现弥补了记者第一时间不在现场的缺憾,这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员做不到的,成为记者搜集选题时的重要来源。新闻线人不仅可以提供线索,有时还能替记者私下调查甚至预先采访,为记者在当地的采访搜集资料。新闻线人能够帮助调查的深入展开,绕过重重障碍,直接走到最核心的事实面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