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新闻策划方案 > 第二节 电视新闻制作过程的策划(第1页)

第二节 电视新闻制作过程的策划(第1页)

第二节电视新闻制作过程的策划

一个电视新闻策划最终成型,取决于最终新闻产品的表现形态。选题、采访、编辑和编排等流程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品质及观众对节目的认可,因此必须对电视新闻制作过程细节进行必要的策划。

一、电视新闻的选题策划

新闻选题是新闻频道或者节目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保障,选题策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策划的成败。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基础。《东方时空》的经验是,电视新闻节目在这一阶段的策划工作大致要经历以下几道程序:①发现、判断并论证选题的可行性;②把握和控制报道方向;③明确选题的传播目的;④预设选题的传播效果。[1]此处并不讨论具体的程序,而着重分析选题确立的要求。

(一)目标指向性

一个成功的策划源于一个正确的选题,而每一个正确的选题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对于一个电视新闻节目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对于观众群体的定位,从而确立节目的风格、形态和功能。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层次、年龄阶段的观众的收视习惯有差异,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对选题内容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相同的主题,不同受众定位的电视新闻节目所作选题在角度和篇幅等方面也会出现显著的差异。

如关于刘翔参加2009年政协会议的报道所体现的那样。作为上海当地媒体的东方卫视的报道是《刘翔参加政协会议未带提案只为学习》:

刚刚从美国返回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田径运动员刘翔,10号晚飞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昨天上午,刘翔参加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他表示,这次来北京并没有带提案,第一次参会的他,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

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刘翔坦言,提前回国的原因,一个是脚部手术的恢复状况好于预期,另一个是想来参加两会。之后他前往体育界别委员驻地21世纪宾馆报到。他表示,自己对运动员教育、退役后的出路以及运动员合法权益的保障等问题比较关注。

上午9点前,刘翔出现在政协小组讨论的会场门口,再度被等待已久的记者围住。由于记者人数太多,为保持小组讨论正常进行,工作人员不得不采取限时限人、分批开放的措施,每组记者只被允许进入会场三分钟。据工作人员透露,在上午的小组讨论中,首次出席政协会议的刘翔在发言中说,作为一名新委员,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是自己光荣的职责。会后,面对门外守候的众多记者,刘翔表示,自己这次主要是多听听其他委员的意见和看法。

刘翔:(没带)提案啊,因为我主要还是学习学习,因为我还比较年轻,主要还是要听听老委员的。(记者:回来跟压力有关系吗?)没有没有,我是很自愿地来。

同为运动员出身的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对刘翔表示理解和支持。

邓亚萍:因为刘翔在刚刚恢复、刚从美国回来、身上又带有伤病的情况下,还坚持来履行一个委员的职责。

但是其他媒体对刘翔此次参加政协会议的报道却有不同的声音,如凤凰卫视的标题是《刘翔出席政协,委员议论纷纷》:

从政协会议开始到结束,刘翔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刘翔在大会闭幕前赶到了北京,但是进出大会堂就有特别安排,让在东大门外等候的记者大失所望。而我们独家拍摄到刘翔从大会堂西门进出的画面。

大会堂的西门是坐在政协会议主席台上的常委们开会进出的地方,政协会议闭幕后,让记者找了一个上午的刘翔终于露面。对于这样的特别安排,同样代表体育界的邓亚萍这样解释。

邓亚萍:我觉得为了保护委员而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作为组织方来讲,是可以理解的。

每年两会都会有一些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委员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参会,对此有政协委员表示说:两会事关重大,没有理由缺席。

王建国:对每一个政协委员来说,每次会议、每次大会都必须参加,这是政协委员基本的职责。

蒋效愚:个人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体谅这些优秀运动员,他们有伤确实需要治,同时作为政协委员,他们还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当他们没有回来的时候履行不了,比如有的政协委员,体育界的,因为正在外边比赛,所以整个会议没来参加。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大家应该多理解。

虽然一些体育、文艺界委员被批评出席率不高,但蒋效愚认为体育界别的代表还是要有运动员代表的参与的。

这两条新闻的出现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在政协会议开幕后,刘翔的缺席引起了争论,后来刘翔在政协会议即将闭幕时赶到北京。之所以在此处收录两篇报道,主要是为了比较对同一主题新闻,不同媒体因目标指向差异,采取了不同的选题策划方针。东方卫视的报道主要是从刘翔参加政协会议这个事实进行报道,突出的是刘翔对于参政议政的热情;而凤凰卫视则客观呈现了受采访对象的不同看法,结论交给观众自己。两篇报道给观众的整体感受是不同的,实质上,这是由于选题的目标指向性的不同带来报道角度的差异。

正因如此,电视新闻选题的确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实行。否则制作出来的新闻将会出现导向混乱,没有立场,将可能无法实现电视媒介机构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追求。

(二)现实可行性

电视新闻策划必须能在现有条件下实施,反映现有状况,取得现实效果。任何良好的愿望都必须实现了以后,才能体现出成效。

策划选题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为政策所允许。对一些社会问题的选题,一定要认清问题的实质,也要考虑问题的报道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一些突发的恶性事件,在制作选题确立之前一定要考虑,其是否会造成社会的不良反应。但是另一方面电视新闻也要积极保障受众的知情权,对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件的消息要及时发布,并且要努力规避有关组织或个人的无理阻挠。

其次要考虑的是在选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参与报道的人员和经费是否充足,采访的工具是否准备妥当。这些是选题确立的硬件指标,是选题能否操作的物质基础。比如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中央电视台全程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为此次难度巨大的报道进行了十分周密的计划,借助于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中国登山队的力量保障了报道的成功完成。但是其中很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电视制作团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将最现实的感受通过电视信号传送出去,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系统规划性

策划的系统性表现为纵横关系上的战略承接性。从纵向上来看,着眼于谋篇布局的长期性,以不同时期不同战略的执行、实现为积累,完成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从横向上看,局部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实现共同目标的不同层次,其内在是有严谨的传承递接关系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方案必须为其他相关方面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

也就是说,选题策划要重视同一选题之下各个具体报道之间的关联与融合,将分散或是连续的多个报道有效地糅合在一个主题之下,形成整体的最优化的传播效果。例如,1998年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新闻》栏目策划推出了100集系列专题新闻报道《20年巨变》,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成就。这个系列的具体报道之间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联系,地域上很分散,但是这个报道在海外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是栏目对这100集内容进行了整体策划,以“巨变”作为报道的主题,从不同侧面选取素材,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将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与新闻主题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立体化的报道态势,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价值,发挥出了新闻策划的作用。

此外,选题策划除了对于采制过程的重视,也要着眼播出、经营等各方面,要以整体规划、以系统的观点来平衡各个要素之间的力量关系。比如在策划一个新的电视新闻栏目时,除了要对自身的报道内容有所规划,对播出形式也要有足够的重视。

(四)结果前瞻性

策划是行为的基础,必须对最终实施的结果负责,这就要求选题的确立必须对结果有所预见。也就是说电视新闻选题策划过程中,要能够对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进行判断,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对无法预测的因素进行概率的估计。同时必须对选题进行分析和评价,预测新闻播发之后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对选题的实际结果有比较准确的估计,从而优化选题,并能对新闻的实际采制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对选题实施结果的前瞻也就是对新闻传播效果的超前控制,就电视新闻来讲,是对社会、观众和电视机构本身负责的态度。中外关注的“纸包子事件”就是临时记者訾某错误认识事实本质,以道听途说的“纸馅包子”一事为选题依据,不但对其自身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严重破坏了国家食品安全形象,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二、电视新闻的采访策划

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采访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采访行为本身往往是节目内容的主体,采访素材更是节目的基本构成因素和基本形态。在很多情况下,电视新闻是通过记者的采访获取事实的真相,了解真相之间的联系,采访的内容指引着电视视听要素的获取,对编辑过程中的解说词撰写等相关过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选择报道角度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关注点。题材确定以后,选择一个“最佳”的视角来表达,成为前期策划中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新闻策划应该为采访选择最能体现选题主旨、最能达到采访目的,也最容易实现的策划角度。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能使采访提纲挈领地掌控全局,同时又能给新闻事件提供足够深入的报道平台。

2009年,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四川、河南、山东三个省份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自2009年2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电下乡”活动。这一举措既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家电等物品的需求,也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良策。针对这样一个涉及全国所有农村地区的新闻事件,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尤其必要。2月2日播出的《焦点访谈·家电下乡送实惠》,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下功夫,突出报道的价值。其中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在四川省汶川县擂鼓镇一个家电销售现场采访,通过对灾区群众的采访,了解到此项优惠政策的具体效果,从而折射全国农民对此项政策的欢迎;其二是通过采访四川财政厅相关部门、家电下乡的企业等,进一步阐释该政策除给农民的优惠以外,对促进内需、帮助企业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也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就“家电下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之时,有人却借机向农村市场销售翻新的废旧家电,或以次充好,坑害农民。针对这一现象,《焦点访谈》在3月17日推出《家电下乡不容假冒》,发挥了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将严厉打击以“家电下乡”名义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的警钟敲响。在前者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后者强化了舆论监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