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新闻策划方案 > 第二节 电视新闻策划的界定(第2页)

第二节 电视新闻策划的界定(第2页)

此外,策划主体还要掌握保障系统信息,如采访大型活动,不仅要派出大量精兵强将,还需要动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而采访的工具是否适应,采访的时机是否适宜等都需要主体在选题策划时事先考虑周全。1991年海湾战争空袭开始时,虽然ABN记者早两分钟打通电话,但线路突然中断了。NBC和CBS的记者也同样遭遇线路不通的命运,唯有预判到美国会使用大功率的干扰机,同时伊拉克也会切断一切可以切断的通信线路,因而预先准备了最先进的“卫星电话”,可不受各种电磁干扰,所以当竞争对手的普通电话线路中断后,这个曾经一度被称为“鸡汤面条网(oodlework)”的新闻频道却一枝独秀,迫使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及西方各国主要电视台彻夜转播它的报道。也因此出尽风头,从此名声大振,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品牌。如果当时没有在报道的可行性上做好充分准备,也许就无法像今天这样在新闻领域独树一帜。

(四)系统性

新闻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新闻资源的统筹运用。电视新闻策划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事物点、线、面的一维考察,而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因果、多变量去作系统考察,要善于从上下左右、过去现在和将来去思考。从横向上看,电视新闻策划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过程,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策划——对频道及栏目的设计、规划,也包括微观层面的策划——对具体栏目或节目的策划。从纵向上看,系统性思维是策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需要贯穿在电视新闻选题、采访、编辑、播出的各个环节。因此,电视新闻策划需要统筹全局,对涉及社会领域、报道形式和人员配置等做出优势互补的规划,这是一个系统的策划过程所必需的。

电视新闻策划的系统性要求策划者要有系统意识,要认识到节目实施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过是整体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只重视其独立运作的能力,而忽视了它和整体之间的隶属关系,就很容易打乱整体布局与构思,破坏节目的整体效果。《东方时空》创办之初有4个板块,当时的《金曲榜》是中国电视界开办的第一个MTV日播栏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由于与总栏目打造“电视新闻杂志”的内容和风格不一致,所以在两年之后改版时被更具新闻特质的《面对面》栏目所取代。

三、电视新闻策划的作用

随着电视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电视媒体逐渐认识到了新闻策划这个法宝的重大作用。“策划不仅在一期节目中负担先期‘思维引擎’作用,而且成为贯穿该期新闻节目始终的‘智慧线’。”[3]具体来说,电视新闻策划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有效创新

电视新闻追求传统的有效性,而策划有利于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有效创新,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首先,电视新闻策划是新闻出新的魔棒。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发挥策划的作用,才能突破陈旧的思维,拓展崭新的领域,给电视新闻带来新鲜感,满足观众不断增加的新要求。现在,新闻竞争的程度加剧,电视新闻不创新,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而只有加强策划意识,电视新闻才能出新,才能提高竞争实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在2003年“非典”期间,媒体一哄而上,这时如何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进行策划,找到独特的报道视角。凤凰卫视在媒体大战中找到了“人文”这个切入点,当其他媒体都专注于前线时,凤凰卫视在听科学家怎么说、怎么做;当其他媒体都在谈恢复日常生活时,凤凰卫视已经关注后续的反思了。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离不开策划,如何错位竞争是需要策划者狠下一番功夫才能想到的。

其次,电视新闻策划是新闻实务的增长点。电视新闻追求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量,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强化喉舌功能,提高收视率,赢取最优化的效益,策划是必经之路。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有77。3%的观众认为电视新闻报道应加强对老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力度。电视台在节目题材与视角的选择方面,与受众更为贴近,并让观众直接参与节目制作,才能获得老百姓的青睐。这种地理和心理的接近性,经策划者的精心设计,让一批栏目脱颖而出。2001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广告额只有0。28亿元,2002年元旦,经过精心策划,城市频道推出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开播第2周就进入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排行榜。2003年7月,《南京零距离》平均收视率为8。3%,最高点收视率达到惊人的17。7%。2004年和2005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拍卖价格都在亿元以上。可以说,策划捕捉到“民生新闻”这一新闻实务的新的增长点,既大大提高了栏目的收视率,也为实践“三贴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最后,电视新闻策划是新闻改革的路径之一。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实践表明,策划是在电视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发展和成熟的。坚持改革是传媒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证。要充分激发传媒的活力,需要进一步加大新闻改革的力度,需要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敢于决策、勇于策划,充分调动广大传媒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到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热等,掀起了一阵阵新闻改革波澜,或多或少地显现了策划的力量。

(二)有利于电视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度开掘

电视新闻策划的目标是实现对媒介新闻传播资源的最大发掘与最优配置,是一种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手段。

首先,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整合新闻资源。从媒体运营的角度讲,有效策划组织媒体活动,合理整合媒体的多方资源,不仅能够增强媒体的主流传播力,还能形成强势的社会影响力,让媒体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整合是媒体策划中的一个重要认知方法,也是媒体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2005年4月4日,凤凰卫视资讯台开播《华闻大直播》,紧盯社会热点话题,以及突发新闻,深度挖掘,横向比较,追踪报道。节目充分利用凤凰卫视遍布全球的记者站和特约记者,每天与两岸三地的记者、评论员、嘉宾或者新闻当事人进行现场连线,第一时间直击报道新闻事件,内容涵盖中国内地、港澳台的重要新闻以及发生在外国但与华人有关的新闻。

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

其次,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实施媒介融合。策划有利于电视媒体加入到媒介融合的潮流之中,可以使电视人充分张扬各种媒体的优势和特长,并为自己所用。目前的电视读报、手机连线、博客新闻等方式的出现,已经是电视新闻融合其他媒介的有效尝试。浓缩报刊精华,聚焦尖锐话题,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成就了一批优秀的电视读报节目。2002年,凤凰卫视开办《有报天天读》栏目,运用其独特的话语空间,网罗丰富的信息资源,加上妙笔生花的精彩点评,实现了新闻资源的二次开发,打破了传媒类型的壁垒,营造了媒介融合的氛围。《南方周末》将2003年度“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授予《有报天天读》;在2008年,还将《有报天天读》评为改革30周年之“十佳电视节目”。2003年的致敬词为:

几乎是零成本的《有报天天读》开播之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半年时间就杀入凤凰卫视节目排名的前三位。

作为一栏以摘要播报报刊资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有报天天读》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对政治和社会的敏感,同情心与批判精神的结合,加上在电视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真性情的流露。《有报天天读》不仅提供了别样的诠释方式,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幽默、机智、具有洞察力、充满**。

从报刊的专栏作家过渡到电视节目主持人,杨锦麟以一以贯之的精深学识。独立见解和批判性的研究,把报刊专栏评论搬到了屏幕上,为电视传播贡献了一个全新的范例。[4]

此外,电视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已经势不可当。比如,在2005年凤凰卫视改版节目与新推节目中,都增加了大量凤凰网络内容,特别是网络视频互动的内容,使得凤凰网的角色已不仅仅只是服务凤凰卫视,而且融入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之中,成为凤凰卫视节目的新亮点。

(三)有利于激发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主体精神

倡导策划意识,有利于激发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扬深入的工作作风,从而更有效地配置整合新闻资源,提高频道、栏目或节目的整体实力。

在电视新闻栏目或频道运作的每个环节中,策划都在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促使电视新闻工作者发扬主体精神,担负起职业使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在采访中,先期的策划就主导着记者的采访工作,促使其发挥出较高的采访水平。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在做策划时始终要求记者做好充分的先期准备,确保在采访时顾及四类问题:探究事实的提问、了解知识的提问、印证态度的提问、挖掘感情的提问,这使得记者深入事件现场时能充分调动起主体精神,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采访不到位、不全面的遗憾。《新闻调查》著名记者长江曾经说:“一个再好的节目,没有打动人的地方也不能算好。什么东西能够打动人?不是主持人和记者,是主持人和记者的采访对象,是屏幕上被采访的那些事,是这些事的当事人他们的命运、他们过去和今天的活法、他们的人生态度、喜怒哀乐、艰辛坎坷乃至心灵的挣扎。这些最好不要由我‘说’——记者的嘴里说出来,人家的事为什么不让人家自己说?”[5]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新闻调查》的记者们更加注重深入的采访,更加注重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掌握民生、民情和民意。这也是栏目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的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对于深化新闻改革、改进新闻业务的效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策划并不是新闻工作的全部。策划只是手段,而不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因而,绝对不能无限地夸大新闻策划的作用,否则只能是为策划而策划,甚至走入新闻炒作、虚假新闻等歧途,这是值得警惕的。

[1]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3]梁建增、孙克文主编:《解析东方时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4]《致敬!2003中国传媒》,载《南方周末》,2003年12月31日。

[5]《新闻调查》栏目组编著:《“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65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