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概述 > 任务一 认知仪态礼仪(第2页)

任务一 认知仪态礼仪(第2页)

——罗伯特·庞德(英国形象设计师)

拓展阅读

一、“礼”的拓展知识

(一)礼

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礼特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今天,礼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既可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

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

(二)礼貌

礼貌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两个部分。

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使用“小姐”“先生”等敬语、“恭候光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谦语,不仅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能够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冲突。我国古代把“温、良、恭、俭、让”作为衡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三)礼节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有礼貌、尊重他人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礼节。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表现出来;欢迎他人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节,对别人尊重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

(四)礼仪

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辞源》:“礼仪,行礼之仪式。”礼仪就是表示礼节的仪式,这种仪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行为。

小贴士:礼仪、礼节与礼貌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二、礼仪的起源和演变

(一)起源

现代礼仪源于礼。

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便产生和发展起来。从理论上讲,礼起源于人类为协调主客观矛盾需要的人与人的交往中;从仪式上讲,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二)形成与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萌芽(只是指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

奴隶社会——正式形成(由祭祀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

封建社会——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将人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

近代——礼仪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

现代——主要指仪式和礼节,去掉了繁文缛节、复杂琐细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简单、实用、新颖、灵活,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

三、文质彬彬话“周礼”

周代,是中国古代礼仪发展的黄金时期。古籍《周礼》《仪礼》《礼记》中就记录下了方方面面的礼仪和仪态要求。如迎接客人的礼节要求是:迎客时,每到一个门口都得让客人先进去;客人走到卧室门时,主人要自请先去铺好席位,再出来迎客;客人谦让,主人要敬请客人先入等。在长者面前的仪态要求是:听候使唤时,要恭恭敬敬地答应;进出要恭敬严肃、外貌齐庄;不能打嗝、打喷嚏、咳嗽、伸懒腰;不能单脚站立,或侧目看人等。席宴上的仪态要求是:不要撮饭团,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只吃一种食物,不要把骨头扔给狗等。日常的仪态要求是:不要侧耳听,不要粗声大气说话,不要眼睛斜视,不要无精打采的样子,坐着不要把两腿分开,头发不能垂下,帽子不要摘下等。这些要求,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一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它所提倡的是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

拓展训练

小刘,28岁,在某护理型老年照护机构已经工作五年。精通护理知识,专业业务能力很强。但是,由于生活中有些不拘小节,好多老人给了小刘“差评”。因为差评,小刘错失了好几次提升的机会。为此,小刘苦恼不已。

请问:

1。小刘应如何正确认识仪态礼仪的重要作用?

2。小刘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不拘小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