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概述 > 任务一 追溯老年服务伦理的历史渊源(第2页)

任务一 追溯老年服务伦理的历史渊源(第2页)

小贴士:孝顺老人的正确方式

孝顺老人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给钱给物?常回家看看?这些有形的孝顺当然重要,也必须做到。但报答“可怜天下父母心”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孝顺,比如:做正人,走正路,干正事。当老人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建设了一个和和美美的家,成就了一番有声有色的事业时,他们的那种满足、自豪和陶醉感觉,远不是几个钱、几件物所能替代的。而且,无形孝顺是有形孝顺最可靠的支撑。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这就为个人奋斗提供坚强而厚重的动力源泉,不仅仅为自身的幸福,而且也为家庭的幸福而终其一身。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是对父母的不孝。奉行孝道,就应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绝不能因纵情声色而使父母痛心,因逞凶好斗而连累父母,因作奸犯科而辱没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既伴随着品行的提高,也蕴含着个人能力的潜在提升。

(五)谏诤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六)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而且要守孝三年。

三、认识传统孝道的积极作用

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修身养性

孝道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一个人的道德都可以得到完善。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中国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儒家的人生“三纲八目”中以“明德”“修身”为起点。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贴士:人生三纲八目

语出《大学》。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融合家庭

在古代,孝被视为一种家庭道德。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家庭中实行孝道,可以做到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协调各种家庭关系,实现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人及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三)报国敬业

孝道把尊亲与忠君联系,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是一体的,家与国是同构的。因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四)凝聚社会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作用巨大的意识形态,为中国的长期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了解传统孝道的消极作用

传统孝道作为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及其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作用也十分突出。

(一)愚民性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孝道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父子关系从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演变为政治上的上下等级关系。“三纲”的被奉为至高无上的规则:“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等口号,被视为当然的真理,走向极端的孝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小贴士: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不平等性

儒家孝道思想中的“君臣、父子”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都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下对上、卑对尊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充斥着不平等的价值观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