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者经过精心准备再将某人举荐给某人,介绍时通常会对前者的优点加以重点介绍。通常,适用于比较正规的场合。如:“这位是张先生,这位是××公司的赵董事长。张先生是经济博士,管理学专家。赵总,我想您一定有兴趣和他聊聊吧。”
6。礼仪式
这是一种最为正规的他人介绍,适用于正式场合。其语气、表达、称呼上都更为规范和谦恭。如:“孙小姐,您好!请允许我把××公司的执行总裁刘先生介绍给你。刘先生,这位就是××集团的人力资源经理孙晓小姐。”
二、细节的力量
在介绍他人时,介绍者与被介绍者都要注意一些细节。
(一)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作介绍之前,要先征求双方被介绍者的意见。
(二)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应欣然表示接受。如果实在不愿意,应向介绍者说明缘由,取得谅解。
(三)当介绍者走上前来为被介绍者进行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均应起身站立,面带微笑,大大方方地目视介绍者或者对方,态度要端正。
(四)介绍者介绍完毕,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并且彼此使用“您好”“很高兴认识您”“久仰大名”“幸会”等语句问候对方。
介绍他人认识,是人际沟通的重要组织部分。良好的合作,可能就是从这一刻开始。
三、谁当介绍人
社交礼仪中,不同场合,对介绍人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谁来当介绍人?这也是一个很讲究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喜庆、娱乐的场合。宴会、舞会、家里聚会,介绍人一般应该是女主人。这是女主人的天职。
第二种情况,一般性公务活动。在一般性的公务活动中,谁来当介绍人呢?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专业人士。比如我们到公司企业机关去,专业人士指的就是办公室主任、领导的秘书、前台接待、礼仪先生、公关人员等。因为是专业人士,他们从事的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迎来送往。第二,对口人员。比如王经理找张经理做生意,张经理就有义务把王经理跟外人做介绍,张经理就是对口人员。
第三种情况:重要的接待贵宾的场合。贵宾到来,一般是应该由东道主一方职务最高者出面作介绍。这一点,礼仪上将其称作规格对等,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和重视。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北京大学来发表演说,是唐家璇同志陪他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普京要跟北大的师生见面,谁来做介绍合适?直接让北大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来是不合适的,因为他和普京互不认识,更不能找一个学生去做介绍。国务委员唐家璇的职务最高,向北大的师生做介绍的人,应该是唐家璇同志。这是一种礼仪,或者叫接待规格。
四、集体介绍:介绍他人的另一种形式
介绍他人,一般是介绍人在被介绍人之间进行介绍。除了对单个人进行介绍之外,介绍他人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集体介绍。集体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介绍人对两个集体或群体进行介绍。
集体介绍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两个集体,两边都是单位。两边都是单位时,一般还要讲把地位低的一方先介绍地位高的一方,所谓地位低的一方一般就是东道主,所谓地位高的一方一般就是客人。这是要遵循的一般规则。第二种情况是一边是群体一边是个人,这种情况的话,一般是要把个人介绍给集体。因为个人比集体人少,相对就地位低,所以一般先介绍个人,后介绍集体。
五、关注两要素:时机、场合
为他人介绍,除了顺序、方法等基本要求外,介绍人还应关注另外两个要素:时机与场合。看准时机,注意场合。
首先,为他人作介绍,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应在人们空闲、有心情、气氛融洽的时候,并且需征求双方同意之后方可为之。以下情况就不便介绍:当一个人正聚精会神忙于某项事务、与人谈话、急着赶路、手抱重物等,如果勉强邀其认识一位并不太想认识的人,他可能会心不在焉或感到厌烦,甚至感到难堪。另外,当某人心事重重、情绪欠佳时,也不要贸然为他介绍新朋友。
其次,为他人介绍,还要注意场合。在严肃的学术会议上,不谈学术,而是过度介绍某人生活细节,会让听众觉得“莫名其妙”。非正式场合,如在飞机上、列车车厢里为人作介绍,过分强调其人职务高、成就大,会让人觉得“追捧”“阿谀”。别人正在办公,你却贸然推门而入,力荐、推销自己的产品,很可能会被轰走。
拓展训练
牛爷爷,81岁,居住在北京海淀某小区。思维清晰,身体欠佳,需专人护理。对门小区搬进一家住户,主人张爷爷和牛爷爷年龄相当。作为牛爷爷专门护理的小王,陪牛爷爷下楼时,在电梯口遇到张爷爷。这种情形下,小王理所当然为两位老人做起了介绍。
请问:
1。小王该如何为牛爷爷和张爷爷进行介绍?
2。在为两位老人进行介绍时,尤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