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园长处理好四个关系 > 第一节 园长与家长关系的管理(第2页)

第一节 园长与家长关系的管理(第2页)

在幼儿园公共关系的处理中,主要的处理策略有两种:一种是未雨绸缪型,一种是临时补漏型。前者的特点是能够把握全局,长期考虑,前期需要耗费比较大的人力物力,而一旦做好前期准备,后期工作则会水到渠成。后者则充当了一种临时消防员的功能,这使得幼儿园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危机四伏,管理者可能会提心吊胆。总体而言,我们提倡前一种处理方式,园长处理公共关系要做到未雨绸缪。

案例27好心惹来的麻烦

一所原部属幼儿园,因生源、经营等问题决定转包给另一机构承办。转包事宜由部委主要领导和承办机构在1999年10月开始商谈,双方签订协议后幼儿园开始改建。承包方投入了40余万元进行全面的改造装修,使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室内的设计还是室外的设施,都采用了当时最好的,例如,塑胶地毯、大型玩具、感统训练室、木地板等。为此,幼儿园曾在春节期间停园近两个月。但自始至终,幼儿园并没有向家长宣布原来的部属幼儿园解散、原来幼儿退园的消息,而是对幼儿园的转制进行了低调处理。至2000年5月,幼儿园的硬件条件(招聘各类优秀教师和特长教师、引进教育模式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幼儿园也正式改名为××实验婴幼园,并向家长宣布,原有部属幼儿园已经倒闭,新园将不承担旧园的任何债务和承诺,并按照新的收费标准,原在园幼儿每人每月加收100元赞助费,作为享受新设备的补贴;新招收幼儿每年交赞助费和特长教育费5000元。为了照顾原有幼儿,将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不向原有幼儿加收5000元赞助费。另外,本部属单位新旧幼儿所有新加费用减半,作为对该部委投入的回报。

园方认为自己的做法可以算是仁至义尽,但仍有部分家长有怨言,甚至抵制交费。他们认为幼儿园悄悄地改制,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原来的合同就被该部属单位撕毁,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而且既然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就不应该加收100元,为此一些家长上告到上级相关部门。但幼儿园认为没有关门解散是幼儿园和该部委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而且现在幼儿园和原部委只是租用场地的关系,没有任何其他隶属关系,因此没有义务为原部委履行合同,因此坚持了现行的办法。为此,双方僵持了将近一个月,虽然大多数家长陆陆续续交了费,但仍然有几位家长不停地和幼儿园周旋,甚至在幼儿园吵闹,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幼儿园承办者认为当初如果彻底停办,勒令所有幼儿回家,就不会有今天的困难局面,认为自己是好心办了坏事,好心惹了麻烦。

(案例选自:张燕、邢利娅,《幼儿园管理案例及评析》,p。15)

案例分析

转制的低调处理是公共关系发生危机的根源。转制牵涉的主要问题包括幼儿园的收费问题,转制后幼儿园幼儿的费用会增加,自然导致了家长的反对。实际上,家长的抱怨正是在于转制的“低调处理”。转制没有提前告知家长,家长在心理上和情理上没有做好准备,这才导致了家长的反对。

在幼儿园的管理上,园长要确立家长是幼儿园构成部分的一种观念。幼儿的年龄、生理和心理上比较柔弱的特征,导致家长非常关心幼儿园的一举一动。因此幼儿园的变革,作为园长要及时地告知家长,让他们明确幼儿园变革的缘由,对幼儿园的工作能够及时地支持,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另外,幼儿园和家长双方主体都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如果幼儿园的行为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家长的价值观念不一样,可能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同样,如果家长的行为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幼儿园中教师、园长等价值观念的不一致,最终也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化解幼儿园和家长双方主体价值观念的不一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及时地沟通。

案例28杨老师“打”孩子

一日,小班丁丁的妈妈怒气冲冲地走进园长办公室,投诉班主任杨老师打丁丁屁股。园长听后心中一惊,园里一直很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之前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且杨老师是骨干教师,工作热情,业务水平过硬,责任心、事业心都很强,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她的身上呢?虽然园长满腹疑惑,但见家长正在气头上,忙倒了一杯水递到家长手中,请她坐下消消气,并耐心地询问事情的原委。家长面带怒色地对园长说:“昨天我接孩子回家,问孩子玩得怎么样,孩子说老师打他屁股了。这孩子从生下来我们家长都舍不得动他一个手指头,你们当老师的怎么能打他呢?!你们幼儿园还是市级示范幼儿园呢,怎么能出现体罚孩子的现象呢?”说着家长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说:“你们必须给我一个说法!”园长一边安抚家长一边说:“丁丁妈妈,首先我真诚地向您表示歉意,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给您带来了麻烦,请您相信我们一定会认真对待这件事,也请您给我们一点时间,让我们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如果真如孩子所说,我们一定严肃处理,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送走了家长,园长找到了小班杨老师询问此事。杨老师委屈地说:“我没有打人。当时我正和小朋友们扮演妈妈和孩子的角色游戏,有小朋友来向我报告说丁丁打了几个小朋友。想到丁丁平常总爱‘出手’,于是我抓住契机以妈妈的身份对他进行了教育,告诉他妈妈不喜欢淘气的宝宝,如果再这样淘气妈妈就要打宝宝屁股了,但并未真的打,只是作势轻拍了两下。”听完杨老师的解释,园长又找到当时在班的保育员和其他幼儿了解情况,但保育员当时不在场,而班上幼儿年龄小表述不清,无法证实杨老师所说的是否属实,同样也无法证实丁丁所说的是否属实。在求证无果的情况下,园长经过分析,推断“打人事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因为丁丁年龄小,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从而引起了家长对杨老师的误会;二是杨老师在客观上的确有打孩子的行为,虽然不一定是主观故意。为了平息事态,消除不良影响,园长本着安抚家长的原则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家长,并带着杨老师一起向家长道歉,同时就孩子的教育方法及家园的沟通交流等细节与家长进行了探讨。事后,园长找来小一班的两位教师和保育员详细分析,与她们探讨新形势下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既要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还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园长对三位教师进行了严肃批评,要求她们在今后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多与家长沟通,多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为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园长在园务会上宣布了处理意见:虽然此次事件无法认定事实,但无论何种原因杨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杨老师工作责任心再强一点、工作再细致一点、处理再有技巧一点,投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依据幼儿园奖惩制度规定,杨老师由于工作失职接到家长投诉,要扣发当月效益工资。然而,杨老师对园长公布的处罚决定难以接受,抵触情绪很大。

(案例选自:程凤春,《幼儿园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pp。183~187)

案例分析

园长是一座桥,连接着家长和教师,园长在处理公共关系过程中,拿捏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从而让双方都能够做到心服口服,是园长、家长和教师之间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建设的根本。在本案例中,杨老师最终不能够接受园长的处理意见,是因为园长在处理问题时对家长的让步。因此,园长在处理公共关系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幼儿园的公共关系,做到公正和公允。另外,园长要充分意识到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的内部人士,应当予以保护。但是,我们也强调,这种保护要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案例29孩子被陌生人接走了

一天傍晚,一位幼儿家长急匆匆地来到园长办公室找我,说她的孩子吴某被陌生人接走了,不知去向。后经了解,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吴某见赵某的爷爷来接赵某,便要求赵某的爷爷带她回去。赵某的爷爷认识吴某的家,便答应了。于是,他在教室门口对教师说了声“老师,我把吴某接走了”,便离开了。当时,正是家长接幼儿的高峰期,教师在忙乱中并未看清接吴某的是谁,只知道是个高个子的爷爷。吴某的妈妈来园未接到孩子,而教师又说不出孩子的去向,因此便气愤地找到园长室。

虽然这件事只是虚惊一场,但却暴露了园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经过研究,完善了交接幼儿制度。这项制度覆盖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个交接环节(包括入园、中途接送、教师之间或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换班、离园等),涉及保健医生、带班教师、保育员、值班教师及家长等人员,内容全面、具体。

为使交接幼儿制度不流于形式,落到实处,我们又采取了几条措施:

首先,召开家长会。各班在近期内召开一次以交接幼儿为主要内容的家长会(以后该内容列入开学初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我园交接幼儿的制度,争取家长的配合。同时,让每位家长填写调查表(主要是调查可以接幼儿的人员及其与幼儿的关系等内容),调查表由各班妥善保管,各班要严格按调查表提供的可以接幼儿的人员名单交接幼儿。

其次,幼儿园建立“各班交接幼儿记录表”。每天傍晚,各班总会有少数未被及时接走的幼儿,这些幼儿要由值班教师负责。带班教师必须与值班教师当面交接这部分幼儿,并在上述表上写明这些幼儿的名字,以及可以接幼儿的人员名单。此后,家长每接走一个幼儿,值班教师便在该幼儿的名字后做一个记号。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于渊莘)

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内肯定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如果偶尔出现了预想不到的事情,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及时采取措施,做到有漏必堵、防微杜渐。

制度要细,责任要明,措施要可行,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有制度而无相应的责任人,就可能出现遇事相互推诿的现象;有制度而无具体的措施,制度就无法落到实处;有措施及相关责任人而无制度,一旦出现意外事件,会无“法”裁决。

总之,幼儿园领导、保教人员和家长,谁都不希望在交接幼儿方面出现差错。因此,只要幼儿园做好宣传工作,家长们就会积极配合的;只要大家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送接幼儿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案例30接二连三的微信风波

一天,一位家长跑到园长室问我:“园长,你们的老师是整天要求孩子手背后,不让动对吗?我们家孩子才这么小,老师管教孩子的方法怎么这么不科学呀,是不是一天都让我们孩子手背后啊?”说着就掏出手机,打开班级微信群让我看了一张教师发的照片。照片中的孩子们围成半圈坐着,小手都是藏在背后。我说:“这样吧,我们找老师了解一下情况。”于是,我把班主任教师请到办公室,教师看了照片,然后告诉了我们照片背后的故事。原来是教师正在带孩子们做拍手游戏——“小手伸出来,小手藏起来”。正好被配班教师抓到了这照片并随手分享到了群里,然后引起了家长的误会。家长一听,哈哈地笑了,原来自己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

进入冬天,雾霾天气频繁,一位家长对教室并没有安装空气净化器感到不满,于是他在班级的家长群里发了一条带有抱怨的信息,还列举了不少其他幼儿园已经购置了空气净化器,而我们园缺丝毫没有行动的信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很多家长就附和他,还提出了班里家长明早集合一起找园长提意见。群里的教师看见信息后,赶紧向园长汇报了情况。

园长马上联系了这位家长,主动沟通表示愿意聆听他的意见,并且会去做全面的调研,看看如何为园里合理添置空气净化器。园长主动沟通后,此家长表示愿意用缓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幼儿园邹平)

案例分析

微信是一个常用的即时沟通工具,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事物往往有两面性,便利的同时微信的使用也存在着危机。通过本案例我们看到,微信群很容易成为家长情绪发泄的渠道,同时可以瞬间大面积地影响其他家长,有时甚至会发酵成大型危机事件。作为园长对于新型工具要了解,更要善用。首先,要使家长树立正确使用班级微信群的意识,要明确班级微信群的作用。家长也要以教育者的身份来参与微信群的沟通,而不是将其作为情绪发泄的渠道。其次,园长要引导教师成为班级微信群的管理者,从而倡导家长利用微信群去宣扬正面力量,要求教师不要随意参与家长的讨论,如果遇到有个性化需求的家长要及时电话沟通或者约谈,把家长的不良情绪、不属实的谣言消灭在襁褓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