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导读 > 第一节 儿童故事的一般特点(第1页)

第一节 儿童故事的一般特点(第1页)

第一节儿童故事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故事的概念

儿童故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是泛指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儿童故事等体裁的作品;狭义的故事是本章所要阐述的:以叙事为中心,适合幼儿阅读和欣赏的篇幅短小的幼儿生活故事。

儿童故事属叙事文学的一种,它和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小说等体裁的叙事文学有共同点,即都是散文体,都重视情节的构思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点。

儿童故事与神话、传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有些大同小异。但神话是以神为主要形象,通过幻想,以离奇的情节,表达人们对社会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传说由神话发展而来,以人为主要形象,但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儿童故事是以生活中的凡人为主要形象,以反映人间的现实生活为主。

童话一词在我国未使用以前,童话一类作品都归属在儿童故事之下。童话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释为“专备儿童阅读的故事书”,与儿童故事混用。发展到现代,才专指儿童故事中“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

儿童故事与寓言的不同,在于寓言带有明显的劝谕或讽刺的意味,多以动物为主要形象。

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虽然形式相近,但重要的区别在于:儿童小说着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儿童故事则着重于叙事,在文学性的要求上没有小说高。

二、儿童故事的特点

儿童故事属叙事文学的一种,它可以供儿童阅读,但更主要的是用来讲给儿童听,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它题材广泛,主题单一,情节生动,故事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语言口语化。

(一)题材广泛,主题单纯

儿童故事的题材多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别是儿童熟悉的现实生活居多。

儿童故事的题材范围很广,大至宇宙,小至细菌,历史或现实的生活,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事迹、趣闻等均可为故事的题材。以上这些题材反映在作品中时,只能反映广阔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者是某一方面生活的个别事件。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虚构的人物事件。

儿童故事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为幼儿编写的故事篇幅更是有限。因此,主题必须单纯集中,人物、情节都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使幼儿听后能获得明确的印象,能较迅速地把握中心,理解故事的主题。如《布娃娃的新衣服》反映的是一个叫珍珍的幼儿,主动将幼儿园掉了腿的布娃娃带回家缝好的小故事,赞扬了珍珍爱集体、诚实的好品质。主题单一、明确,适于幼儿的理解水平。

(二)情节生动,结构紧凑

儿童故事的情节大部分是由人物的行动组成的,生动有趣,能引人入胜。儿童故事忌讳大段的议论或心理刻画,也很少有成段的景物描写。人物的动作、对话占主要篇幅。

儿童故事的结构比较紧凑,对事件的叙述大多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线索比较单纯,直线发展,层次分明,有头有尾,有圆满的结局。如《下雨》(赵继良)的故事,就符合这些特点。

下雨了,奶奶望着窗外的雨点,心里很着急。她想:“小宝带雨伞,不要紧;小玲没有带雨伞,衣服一定要淋湿了。”

“嘭嘭嘭!”有人敲门。奶奶拉开门,小玲跳着蹦着进来了。奶奶摸着小玲的衣服,奇怪地问:“小玲,你的衣服怎么没淋湿?”

小玲高兴地回答奶奶说:“是我们班里一位同学送我回来的。”

奶奶称赞着说:“这真是个好孩子!”

“嘭嘭嘭!”小宝奔进屋来了。他的衣服全湿了,头发上有水滴下来,奶奶生气地说:“你一定把伞弄丢了。”

“没有。”小宝对奶奶说,“我把伞借给路远的小同学了。”

奶奶望着小宝,高兴地给他擦干头发,说:“你也是个好孩子,快去换衣服吧!”[1]

这个两百多字的故事,取材于幼儿身边的生活,篇幅虽短,但作者再现了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行为,能使幼儿感到亲切,从情感上受到感染。

(三)叙事为主,语言口语化

儿童故事以叙事为中心,着重于人物行动的叙述,完满地交代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不强调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这一点是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的最大区别。

儿童故事一般都是清楚地叙述某一事件或生活片段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一根线贯穿到底,使读者或听众对事件的经过有一个完整而清楚的印象,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儿童故事是以叙事为主,所以要求语言必须朴素、浅显、简洁。叙述语言力求口语化,人物语言要有个性特点,语言的深浅程度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接受水平。做到以上这些要求,要特别注意浅显、形象,但不要“小儿腔”;要口语化,还要注意规范化,不鄙俗。例如,《圈儿圈儿圈儿》(安伟邦)故事中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儿童口语,写得简洁生动,通俗易懂。

三、儿童故事的种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