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第三版真题 > 第一节 童话(第2页)

第一节 童话(第2页)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童话中的幻想呢?

童话的幻想实质上是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幻想是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要求的一种有意的想象。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童话中的幻想同样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没有生活,就没有任何幻想。

童话中的幻想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一种虚构。童话中的角色和它们的活动都是幻想的产物。它们虽然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和发生过的事物,但却是对现实生活最大胆、最夸张的概括和集中。所以童话的幻想不等于生活本身,也不是生活的复现,而是现实生活的真理和象征。例如,安徒生所写的丑小鸭的遭遇,概括了作者本人坎坷的一生,反映他到处受打击的情景。《大林和小林》中小林所在工厂的资本家,把童工变成鸡蛋吃掉的虚幻情节,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残酷压榨、迫害工人的现实。

所有好的童话,都能帮助小读者在现实生活与虚构之间找出某些类似点,从而发展他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童话的幻想就是这样把我们周围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貌似平凡的东西予以突出,揭示他们不平凡的、奇异的、浪漫的实质,从而使儿童受到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

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却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这就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色。

三、童话的表现手法

童话的幻想是通过童话特有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些艺术手法有夸张、象征、拟人、神化、变形、怪诞以及民间童话的传统手法。

(一)夸张

艺术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但是,童话的夸张不同于一般艺术的夸张,它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强烈的夸张。

1。童话夸张的种类

童话的夸张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处在静止状态中事物的夸张。例如,对环境和人物的外貌与形态,可以夸大、夸小、夸美、夸丑。如《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在海上遇难,漂流到了小人国。在小人国,一切都极端细小,最大的城市像舞台上的城市布景,最高的树只有三四米,这个国家的公民高不过15厘米,格列佛的手掌可以让五六个小人在上面尽情跳舞,男孩和女孩可以在他的头发间玩捉迷藏,而格列佛本人只能穿一件背心在大街上侧着身子走路,因为他的外衣边会碰坏那里的屋顶和屋檐。而当他漂流到大人国,那里的道路、庄稼、器具都大得不得了。麦子至少有40米高,猫比生活中的公牛大3倍,一只小老鼠也有猎狗那么大,那里的人更是庞然大物,格列佛在他们中间变成了一个“矮人”,被人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提起来放在口袋里……谁也不会相信地球上会有这样的大人国、小人国,但是这些充满极度夸张的描写,一百多年来始终吸引着各国的大小读者,并成为名著流传于世。

另一类是对发展状态中事物的夸张。对某些宝物的神奇变化和人物性格、行动的夸张,夸张那些宝物的作用;夸张人物的善与恶,智与愚,勇敢与怯懦,公正与自然,诚实与狡猾,勤劳与懒惰,仁慈与残暴等。如对《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宝葫芦”、《小水缸》中的“宝缸”、《马兰花》中大兰与小兰不同行为的夸张,均属于这一类。

2。童话夸张的特点

童话的夸张是强烈的、极度的夸张。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小说既使用最夸张的笔调,还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不会离真实生活太远,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所写的一切存在的可能性。而童话则不然,它出奇的、大胆的夸张正是为了表现那个虚构的幻想世界。

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在其他文学形式中,为了某种需要,在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上,有时也采用夸张的手法,但童话的夸张却是普遍的、大量的,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环境气氛的描绘,以至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无一不是极端的夸张。童话中的人物都是稀奇古怪的,各种鸟兽虫鱼、山川木石、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观念等,都可以充当童话的角色,并在童话展开的幻想世界中自由活动,即使在童话中出现的人类也变得异乎寻常,大则大至不可仰视的巨人,小又小至成为拇指姑娘,就是保持常人体态,也会碰到一些奇异的童话境遇,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例如,王子因为继母的咒语变成了野天鹅;富翁的干儿子有200人侍候,吃饭都不用自己嚼,而由两个佣人为其活动下巴来嚼东西……在童话中,作者就是通过各式各样的夸张,造就一个浓烈的童话气氛,从而强烈地触动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

3。童话夸张的作用

夸张是表现幻想的必要手段,使平凡的东西带上神奇的色彩;夸张可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形象的特征,更深刻而又单纯地揭示他们的本质,使小读者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对《木偶奇遇记》中木偶戏班班主的描写:

他个子大,样子凶,叫人看上一眼就要害怕。他有把黑色大胡子。就像一大摊墨水迹,老长老长的,从下巴一直拖到地上。只说一点就够了,他走起路来脚都要踩着这把大胡子。他那张嘴大得像炉口,一双眼睛好似两盏点着火的红玻璃灯。

科洛迪把班主的凶狠、恐怖突出到如此程度,立刻就会引起小读者对他的憎恶情感。

夸张能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如果童话缺少夸张,就会失去光彩。欲使童话的夸张起到以上作用,就应注意夸张要有生活的基础,要合乎事理的逻辑,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另外在运用夸张时还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要适应儿童的智力水平,要照顾儿童想象、趣味等心理因素。

(二)象征

1。什么是童话的象征

童话的象征是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独特方法。

象征也就是比拟、譬喻。童话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到童话人物的身上,然后又赋予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例如,《宝葫芦的秘密》里面那个青不青、黄不黄、唠唠叨叨地跟王葆纠缠不清的葫芦,就是象征社会上不劳而获的思想;《拔萝卜》中的小耗子是共同完成某件大事不可缺少的微薄力量的代表;《孔雀石箱》中把富饶美丽的乌拉尔矿山大地,幻化为“铜山娘娘”的形象,她长得美、活泼,爱跟凡人开玩笑,她厌恶工厂主,把矿石沉下去,就是对掠夺的反抗;意大利作者罗大里在《假话国历险记》中塑造的童话形象“本韦努托”,是个终身只能站立,一坐下就会变衰老的人。但是,他为了帮助别人,冒着缩短寿命的危险不断坐下,最后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这一象征性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舍己为人的品质。

2。正确认识、运用象征手法

童话的形象固然都有象征性,但是不能把它简单化地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画等号,因为反映在童话中的生活不是人类现实生活本身。童话的象征性有时是通过作品中形象的思想、行为或活动表现的,有时是通过整个故事内容表现的。童话中象征性的人物、事物与被象征的人物、事物,常常是在某一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不是在任何方面都一致的。例如用狼象征一些人的贪婪,但只能取这一点。鸽子象征和平,但它也偷吃粮食。所以物和人不能完全等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普希金)中老渔夫是淳朴农民的象征,老婆总不满足是象征贪得无厌,但不能因此而误解为丑化劳动妇女。既不能简单地把童话形象视为人类哪个阶级或阶层的代表,也不能把童话中的某个情节视为对某个事物的影射,否则就会把童话的象征性简单化、庸俗化。

童话中的象征性只能概括事物的某一点特征,并不包括被象征者的一切。读者应该从所塑造童话形象的性格、活动的全部含义去看这个童话要说明的主题,看它通过象征到底在歌颂什么,讽刺什么,暗示什么,揭露什么,这种象征有没有积极作用,它是否抓住了所要象征的生活中某些事物最重要的特征和性质,这样才能正确地了解童话所象征的东西。经过这样的分析,就不会再有人认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太”形象是诬蔑劳动人民了,而会发现这个童话与劳动人民无关,它的矛头指向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

(三)拟人

1。什么是拟人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

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对动物、植物及其他无生物的拟人化;对各种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拟人化;对某种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拟人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先秦诸子《庄子·秋水》里的“望洋兴叹”,讲的是河伯(河神)因为涨了大水,自以为力量大得了不起,后来到了海边,看见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才感到自己渺小,仰望海神发出叹息,这就是把河、海人格化了。中国古代不少寓言都是采用拟人手法。

为什么拟人这一艺术手法始终被广泛用于童话之中呢?这与儿童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孩子们喜欢拟人,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最先认识的是人,最熟悉的也是人。所以教给他们新知识时,常常用熟悉的人做比喻。儿童,特别是幼儿受认识水平的局限,总喜欢把一些非人的东西理解成人,他们常常自认为娃娃、玩具或小动物能听懂自己的话,和自己有同样的心情。因此孩子喜欢童话就不难理解了。另外,拟人化是譬喻和象征的一种有效表现方法,成人也喜欢用这种形式编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帮助孩子认识新事物和了解一些事理。这就是古今中外拟人体童话占极大比例的原因。

2。运用拟人手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童话中各种人格化的角色,虽然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要保留“物”的许多属性,他们既是人又是物,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规律。运用拟人法时,应在动植物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角色的全部活动,仍然应该受到这一角色(动植物)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动植物的自然关系的支配。例如,鸟类只能飞翔于天空,鱼的活动只能在水里,牛住在牛棚,老虎、狮子出没于山林。童话不能无缘无故地叫不会游泳的小鸟去访问鱼,也不能让在陆地上无法生存的鱼虾配合老牛和狮子斗。童话剧《小熊请客》,因为请的是小狗、小鸡和小猫,所以桌上摆的菜肴是骨头、小虫、小鱼,这完全合乎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惯。

好的拟人童话,应善于抓住所拟之物的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如《格林童话》中的《稻草、煤炭和豆子》,说的是有一根稻草、—粒豆子和一块煤炭在老太婆烧火煮豆时一起逃了出来,走到一条小河边,没有桥,稻草自愿躺在河上当桥,让煤炭和豆子从自己身上走过去。煤炭走过时,稻草被烧断。煤炭也跌到河里熄灭了,还留在岸边的豆子见了哈哈大笑起来,由于笑得非常厉害,把肚皮都笑破了,恰巧有个旅行的裁缝路过,于是拿出针线把豆子缝合起来,因为用的是黑线,所以从那时起,所有的豆子都有一条黑缝。这个童话,将煤燃烧时能被水熄灭,稻草易燃易断,豆子身上有一条黑缝等特点加以拟人化,这样写符合这些角色的物性,非常贴近自然。

(四)神化

神化是童话运用神话的手法进行创作,有时是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如民间童话《刘家五兄弟》中的兄弟五个,各有超人的本事,有的不怕火烧,有的不怕刀砍,有的能和老虎对话,有的被人推下山时,两条腿变得比山还高,有的被人推下海时,能把海水吸干;有时是让童话人物成为超人形象,如《仙女》(贝洛)中时而化身为贫穷的老婆婆,时而装扮为贵夫人的仙女,能使勤劳有礼貌的小妹妹说话时吐出鲜花或宝石,也能使粗暴贪婪的姐姐从嘴里吐出毒蛇或癞蛤蟆。

运用神化手法时,还常常借助于魔法和宝物,如苏联卡达耶夫的《七色花》中,小姑娘得到了一朵花有七片不同颜色的花瓣,就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宝葫芦,可以满足主人公王葆要吃的、要玩的等愿望。中国民间童话《金斧头》中程实的铁斧头,经过老神仙的手抚摸后,砍起柴来变得非常省力而轻快。

(五)变形

变形是指有意识地变更童话形象的性质、形态,以达到使他们具有最大的表现力的目的。如《格林童话》中的“青蛙王子”因为中了魔法而变成青蛙;《木偶奇遇记》(科洛迪)中的皮诺曹说了谎话鼻子就变长;在“玩儿国”玩了五个月,长出一双驴耳朵,变成了驴子;《秃秃大王》(张天翼)中,秃秃大王一生气,牙齿就长长,他大怒不止时,牙齿就一直长下去,最后戳进了土地里,身体随之升起,一直升到月亮旁边,他那个光头在天上发亮,天上好像多了一个月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