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考重点12351 > 第二节 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及其特点(第2页)

第二节 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及其特点(第2页)

空气啊!我们需要你的氖。

当电流通过氖的时候,

就会发出橘红色美丽的光辉。[2]

以上这些描写不但正确,而且形象生动,使科学和文学的结合达到了相当高度的和谐。

三、科学故事

科学故事是以简短的故事形式来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它们有的是反映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有的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讲述反映有关动植物的生活习性、自然现象中的科学道理、科学技术发明和发展,以及社会现象等知识。科学故事要有故事性,但故事又不是目的,而是作为刻画人物和阐述科学知识的一种手段。精确的科学知识要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即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等,都要与科学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现代科学故事的创作方面,有成就而且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作家是苏联的伊林和瑞特珂夫。

早已被译成中文的《在你周围的事物》是一本科学故事集,是伊林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故事大多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题材。它们虽然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但是经过作者有趣的介绍,又会觉得生疏,吸引着孩子们愿意把书读下去。如铅笔,很多孩子,甚至大人都说它是铅做的,但是看了故事以后,才明白铅笔原来是用石墨做的,里面还有黏土。而后又追溯到铅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原来在用石墨做笔之前,古人确实用真的铅条写过字,这样就把铅笔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书中还很注意让孩子们认识常见的东西是怎么造出来的。故事中常常引导孩子们从练习本联系到森林;从一把小折刀联想到矿石。伊林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很注意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如在森林的故事中,描绘了一个自以为聪明而实际十分无知愚蠢的德国林务官,讲述了他如何整理森林,怎样把他认为多余的东西——矮树丛、杂草、落在地上的树叶、枯木等烧光砍掉,结果过了两三年,森林里的树木都干枯了。因为林务官清除的是森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矮树丛和杂草上住着各种鸟类和昆虫,矮树丛被砍光,鸟类飞走,各种害虫拼命繁殖,进攻树木,森林就这样被毁坏了。伊林用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小读者:森林的概念是什么,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要保护森林,就得保护鸟类。这个故事寄寓着很丰富的知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看见了什么》(瑞特珂夫),是为3~6岁幼儿写的科学故事集(有中文译本)。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人们称它为幼儿百科全书,作者称它为“描写东西的书”。全书虽然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但它是由一个小主人公阿辽沙的旅行活动贯穿起来的,即由他的所见所闻,由他提出问题后得到的解答来传授自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知识。这本书的题材虽然是知识,但艺术性很强,情节的安排富有生活气息,使孩子们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一点也不枯燥。

我国创作的科学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刘后一的《北京人的故事》《山顶洞人的故事》《半坡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人物、有动作、有情节,生动逼真地反映了原始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的有关知识。但这类科学故事内容较深,适宜少年儿童阅读。

四、科学幻想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是描写人类在将来如何与自然做斗争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展望科学未来的小说,把明天才能实现的一些科学技术成就当作今天实现的现实来描写。它的内容必须建立在科学原理和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而不是随意空想。因为科学幻想小说总是走在科学的前面,描述人类还不了解的秘密,向读者预言未来的美好远景。因此它极富启发性,能燃起小读者们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愿望,教育少年儿童为征服自然而努力学习。

科学幻想小说,除了把科学成果作为基础和根据外,还要求作品必须具有小说的特点,即要塑造出在科学创造上艰苦努力,在思想上能高瞻远瞩的、敢于攀登未来高峰的优秀人物形象。

概括起来讲,科学幻想小说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它是小说

必须具有小说的特点。它要有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特别要侧重于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人物不能成为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讲解员。当然,把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置于非现实的、幻想的环境里去写是比较困难的,要寻找恰到好处的描写方法是不容易的。在科学幻想小说中塑造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用今天的人的看法去观察未来世界,即将未来的——幻想的事物带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或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派往未来的——幻想世界。另一种写法是用未来人的看法表现未来。目前大多数是采用前一种写法。

(二)它是幻想小说

它不是描写现实,而是把未来或过去尚未实现的事情当作现实来描写。它的幻想和科学童话不同。科学童话是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表现幻想。科学幻想小说则是写科学技术方面的幻想。对这种幻想要有正确认识,不能把它视为对未来的精确预见。因为科学幻想的内容,常常是科学家正在或尚待研究的问题,作者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只是一种假想。如果作者现在就能够在作品中十分正确地表达明天,那就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而不是科学幻想了。科学幻想小说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幻想。老作家郭沫若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的发言中说:“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

科学幻想小说常常是科学未来的预告书。如儒勒·凡尔纳在创作《海底两万里》时,世界上还没有潜水艇,作品中却让人坐上潜水艇漫游海底世界。他还在《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中描绘了宇宙飞行的情况,甚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在宇宙飞行中遇到的失重情况,而当时还没有一个人离开过地球。如今这些诱人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

(三)它是科学幻想小说

要特别突出科学。科学幻想中的幻想必须是建立在今天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想象应有依据,不能凭空乱想,不能凭作者的主观想象代替科学原理来写。如《在奶奶家做客》写一个孩子去奶奶家,看到许多新奇事,写出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但作品中大多数的想象是没有根据的,如“有一种猪叫水晶猪,全身都是猪油”;“有一种猪叫香猪,全身都是精肉,吃起来又香又酥”。“水晶猪”是否有生存的可能,“香猪”又是怎样产生的?作者无法交代。这种没有一定科学理论根据的想象,就成了空想。但是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者可以充分加进自己的猜想和预测。如《割掉鼻子的大象》(迟叔昌、于止),作者把大白猪想象成比今天的猪大125倍,这是把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各个方面的原理综合运用到猪的饲养学上,经过精密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有说服力。《从地球到火星》(郑文光)中珍珍、弟弟和同学偷偷开跑火箭船,飞出了地球到火星上去探险,今天不就已经成为现实了吗!

总之,必须具备“科学”“幻想”“小说”三要素,才能称其为科学幻想小说。这是区别于“科学小说”与“幻想小说”的依据,如居里夫人的“科学小说”《居里夫人》既有小说的特点,又有科学性,但没有幻想;“幻想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虽有幻想、小说的特点,但又缺乏科学,它们都和科学幻想小说有明显的区别。

世界上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玛丽·雪莱所著的《佛兰肯斯坦》。但最著名的和对后人影响较大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和作品有:一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1828—1905),他的代表作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三部曲;二是英国作家威尔斯(1866—1961),他的代表作是《时间机器》《隐身人》等。我国最早的科学幻想小说集是顾均正的《在北极底下》(1939),含有三个短篇:《在北极底下》《伦敦奇役》《和平的梦》。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幻想小说的创作才逐渐发展起来,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有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飞向人马座》;迟叔昌、于止的《割掉鼻子的大象》;肖建亨的《布克的奇遇》;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

五、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科学知识读物。它的对象不限于少年儿童,有不少科学小品是供成人阅读的。

科学小品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直接向读者介绍各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它没有幻想虚构的成分,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也不需要刻画什么人物形象。但它需要题材新颖、适时;构思巧妙;语言生动、活泼、形象,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资料可靠,数据确凿;短小精悍,能小中见大。

如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小品集。它从蜡烛的制作谈起,围绕蜡烛燃烧时所经历的化学过程,详尽地阐述了氢、氧、氮、水、空气、碳、二氧化碳等日常生活中无时不与我们同在的物质的特性和相互关系。作者像剥笋那样,一层一层揭开,一个个地剖视,深入浅出,处处用生动具体的实验加以佐证,不仅使读者了解到日常所见的一些自然现象的基本原理,而且给他们以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的启示。该书内容新颖、故事生动,既具体准确地讲述了科学原理,又富于形象性、趣味性。它从19世纪一直流传至今,始终是少年儿童喜爱的科学文艺读物。

我国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小品集。

科学文艺体裁,除上述几种外,尚有科学相声、科学散文(包括科学游记)、科学家传记文学、科学文艺电影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