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默读一篇文章,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就没有朗读那么深。这是因为朗诵时有响亮的声音,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适度的停顿等糅合在一起,从而能使朗诵者和听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有利于提高言语的表现力
朗诵的作品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的语言,不能随便加字。平时说话发音不准,口齿不清,语调平淡的人,通过长期朗诵的实践,那些生活语言上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得到克服。朗诵活动是由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凡是经常练习朗诵的人,他的发声总是清楚、准确而有力,比生活语言要响亮、优美。
(二)朗诵技能技巧的一般要求
朗诵是一门艺术,它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可以给文学作品增光添彩。
要把文学作品朗诵得有声有色,使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的形象和画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言语表达方面,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字音
朗诵时首要一条就是发音正确、清楚。正确是指朗诵时每个字都要读普通话标准音,清楚是指吐字清晰、准确。朗诵是靠声音表情达意,这就要求朗诵时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要“咬”字,不要“吃”字。
2。节奏
朗诵时的语言节奏是朗诵技巧的核心。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的,而节奏是通过运用好重音、停顿、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来表现的。这些都要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而变化。
3。重音
朗诵过程中,为了使诗句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有些字和词需要突出强调的就要重读。即在那个表示主要意思的语词(中心词)上加强、加高和加长,也就是把重音词读得重些、响些。重音的强、高、长应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转移。
确定重音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是根据语意要求找出准确的重音位置。
例如,我问你:“会朗诵诗吗?”回答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别人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确实不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写诗)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朗诵小说、寓言等)
上句话中6个字完全相同,但为了强调句子中某种特殊含义,重音位置的确定不同,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二是根据情感的要求确定重音的表达方式。
一般情况下加强重音,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但有时根据诗的内容、情绪却需要轻念,才能表达所要强调的意思。如《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中有这样两句:
最难忘十年**呵,
周总理休息得更少,更少。
“更少,更少”这个重叠词语是应该强调的,但由于环境、气氛不适于加强音量,只适于轻轻念出才能表达人们深沉和难受的心情。这样的轻念和前后词语的音量一经比较、映衬,也同样得到了突出,分量并不减轻,此种称作感情重音。
在幼儿诗歌中的重音,有时也需要以轻念来处理。如《小熊过桥》中的“小竹桥,摇摇摇”,后三个字是重音,但适于轻念,这样可以表现出小熊因小竹桥在颤悠而害怕。
4。停顿
除了重音之外,停顿也是很重要的。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更好地表达诗句的内容和感情。停顿的长短要恰当,应使听众从停顿中感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
停顿的位置可以根据三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一是在标点符号处停顿,叫句逗停顿;二是逻辑停顿,是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特殊的意思所做的停顿,如“我家有个/小弟弟”;三是感情停顿,是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而做的停顿,如“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后两种停顿常常不在标点符号处,要根据内容需要找准停顿的位置。
5。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一般地说,表现热情、欢快、紧张、急切的感情时,声音要强一些,读得也快一些;表现庄重、悲伤、回忆、自信的心情时,就可以放慢些,声音也弱一些。朗诵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速度和强弱,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感情。
6。动作、表情
朗诵诗歌时,有时还需要有一些动作来加强语言的力量。动作要加得适当、自然,要少而精。最好能让幼儿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加一些动作。朗诵时的面部表情适于启发指导,不适于规定刻板的要求。
(三)朗诵活动的进行
1。分析和熟悉教材
抒情性作品是以精练、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它反映生活的范围及方式,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它不是完整地、从头至尾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是抓住事物中易打动人心的一点或几点,集中而精练地表达出来,所以诗一般都有含蓄的特点。要朗诵好诗,必须首先分析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掌握住它的意境,弄清它的立意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哪些句子是作品的**,是渲染情绪和画龙点睛之处。教师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时,才能正确指导幼儿朗诵,发挥作品的教育作用。
在分析和熟悉作品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朗诵表现出它的内容和感情。即如何通过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的不同变化来表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