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导读自考重点 > 第二节 幼儿散文(第1页)

第二节 幼儿散文(第1页)

第二节幼儿散文

幼儿散文的基本特点与一般散文是一致的,它要依据散文的创作规律,注重题材广泛,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艺术特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要阐述如何依据有关散文的理论和幼儿散文的特殊要求,创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散文作品。

20世纪20年代我国为儿童创作的散文有《寄小读者》(冰心),但是读者对象是稍大的儿童。幼儿散文在我国产生较晚,真正取得较大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一批不同类别的优秀作品,形成的幼儿散文篇幅短小,贴近幼儿生活,具体形象,易于幼儿接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富于情趣。

一、幼儿散文的艺术特征

幼儿散文是为幼儿创作,适合他们欣赏、篇幅短小、知识性强、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作品。

幼儿化,幼儿散文除具散文的一般特点外,要富于幼儿情趣,要用幼儿的眼光、思维方式考察、反映周围的世界。

散文化,幼儿散文可抒情写意,但不必讲究音律;可记人叙事,但不必拘泥于情节的完整。

(一)篇幅短小,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散文的篇幅一般三五百字,很少有超过千字的。幼儿散文不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只要能针对最富有特征的人、景、事、物来描述即可。幼儿散文重视内容的真实性,多从幼儿身边可感知、能理解的事物出发进行描述和抒情。如《牵牛花》(郭风):

为什么叫它牵牛花呢?它的花朵,不是开得像喇叭吗?

啊,可爱的牵牛花。迎着清晨第一道阳光,你把自己的喇叭拿出来——你的喇叭是浅蓝色的——吹起了起床号,让田野里各种花草听见了,都赶快起床。

于是,田野里的稻禾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身腰,河边的菖蒲用绿叶浸湿了露水来洗擦自己的手臂,野蔷薇也张开了花瓣,过了不久,池塘里的睡莲也放开了雪白的花冠。[2]

《牵牛花》的作者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牵牛花的形象、颜色,而且非常抒情地引导幼儿想象“牵牛花”像“起床号”一样,叫醒了“田野的稻禾”“河边的菖蒲”“野蔷薇”“池塘的睡莲”。

(二)具体形象,易于幼儿接受

幼儿散文作者常常把作品中的形象“幼儿化”,让作品中的形象渗透着幼儿的情感与想象,引导幼儿进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获得美的享受。

如《春娃》(鲁兵):

春天是个娃娃,喜欢图画,又喜欢音乐。

他走过树林,给树林涂上嫩绿色;走过小溪,教会小溪唱歌。

今天,春娃来了,看见我们,高兴极了。他说:“你们都长高了。”

我们问:“是吗?”

他说:“真的,你们比去年高得多了!明年我来的时候,你们一定长得更高了。哎呀,十年以后,你们都是小伙子、大姑娘了。可是我还是个娃娃。”[3]

作者通过对“春娃”形象的描绘,把春天比喻成一个天真活泼的娃娃,让幼儿有趣地了解了春天的特征,把幼儿难以理解的季节特征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

(三)意境优美,富于幼儿情趣

幼儿散文是介于幼儿故事和幼儿诗歌之间的一种体裁,它除了有时有故事情节外,还要像幼儿诗歌那样富有意境。“意”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幼儿散文中的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客观与主观结合的艺术描写,把幼儿引导到想象中的优美境界。

如《晚霞》(吴珹):

阿姨说:太阳是世界上万物的母亲。

她为了看望自己的儿女,从东海里出来,走了整整一天,现在,又要到西山后面去休息了。

看!她正在举起红头巾,向儿女们告别。

这红头巾,映红了山,映红了水,也映红了村边的树林。

小鸟在树林里叽叽喳喳地唱着:“太阳妈妈,再见!太阳妈妈,晚安!”

那路边的向日葵,依依不舍地望着那晚风中飘动的红头巾,不知道在想什么……[4]

作者独具匠心地把晚霞比作太阳的红头巾,让红头巾映红了山、水、树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彩画,能使幼儿在欣赏时,头脑中产生晚霞图景的表象。

(四)语言优美,意境清新

散文是美文,语言不仅要浅显易懂,而且同成人文学一样应具有诗的特质,讲求诗的凝练、诗的意境、诗的情调、诗的韵味,使之成为无韵之诗。

综上所述,由接受对象决定,幼儿散文要力求情、理、趣的融和。

“情”是指幼儿散文要具有一种温馨、祥和、欢乐的气氛。有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抒情。幼儿散文中写景、状物、叙事、议论都会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这种情感的表露要能打动读者的心,赢得儿童读者情感上的认同。

“理”是指幼儿散文在用情感打动读者的同时,要情理兼备,它所蕴藏的知识性、教育性能带给儿童以形象生动的教益。

“趣”是指幼儿散文要表现一种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童稚的思维方式,以儿童特有的目光来记人叙事,以儿童特有的想象来写景抒情,以使作品显现出儿童的情趣。

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在行文上更近于小说。出于幼儿对故事性的偏爱,幼儿散文有时可穿插有情节的片段描写,以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