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谜语
谜语是儿童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它大多来自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谜语既是一种文学样式,又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材料,是文学和游戏的有机结合。
谜语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喻性质的“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隐喻性质的歌谣就很多了。西汉出现的“射复语”与唐代出现的“风人体”,都与谜语有某些相似之处。晚唐之后谜语已相当盛行,当时的文人把它作为文字游戏,人民群众则把它当作一种文娱活动。到南宋时,“谜语”一词已成为人民群众广泛使用的俗语。直到清代,谜语流传就更普遍了,成为每年春节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的文学名著《红楼梦》《镜花缘》中,都有猜谜故事的描写。五四以后,随着民间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谜语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一般谜语已变得通俗易懂,具有民间文学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谜语的特点和功能
谜语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寓意的描写方法,以诗歌的形式,先隐藏想要说的事物的本体,运用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手法,对事物本体的形象、动态、色彩、功能等进行描绘,借用与本体性质上或现象上有相似之处的喻体加以比喻或影射,使猜谜者根据自己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找到喻体和本体,即谜面与谜底之间的联系,从而猜破它。
从谜语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谜语是一种具有文学趣味的、有益智力的游戏。它可以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因为谜语的内容大多是常识性的,谜面常常是对自然界或社会某一事物所做的通俗而形象的解释。例如,“云”的谜语:“时而不见时而有,有时像虎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另外,谜语还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因为谜语总是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用准确而有趣的语言,简明而生动地表达出来。例如,“莲蓬”的谜语:“水上一个铃,摇摇没有声。仔细看一看,满脸大眼睛。”这样既形象又富有韵律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而且能丰富他们的词汇,发展描述的能力。“扇子”的谜语像绕口令:“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它可以帮助幼儿练习准确地发音,流畅地运用语言。幼儿在猜谜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的发展。
二、谜语的构成
谜语由谜面(喻体)、谜底(本体)和谜目(打一个什么)组成。
谜面是谜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一般是由四句(或多句)儿歌构成,语言形式大多简洁形象、通俗易懂,以五言、七言形式为最多。它要为猜谜者提供谜底的特点或线索。
谜底是儿歌吟唱的对象,是谜面含蓄所指的,要猜谜者猜想的事物本身。谜底既要符合谜面所规定的条件,又要符合谜目所限定的范围,使猜谜者经过思考找到答案。
谜目是由谜面通向谜底的桥梁,帮助猜谜者从某一方面去思考。标谜目时,要依据猜谜者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等来确定范围大小。标的范围大(如打一植物),猜想的难度就大,反之,标的范围小(如打一水果),猜想的难度就小一些。
谜语一般是一个谜面,一个谜底,但也有几个谜底组成一个谜面的。例如:
大哥把灯照,(闪电)大姐脸儿美,(苹果)
二哥空中叫,(雷)二姐一肚水,(葡萄)
三哥来喷水,(雨)三姐露着牙,(石榴)
四哥把扇摇。(风)四姐歪着嘴。(桃)
三、谜语的种类
(一)按谜底的内容分
1。物谜
以植物为谜底的:
白公鸡,
绿尾巴,
一头钻在地底下。(白萝卜)
以动物为谜底的:
有甲没有盔,
有眼没有眉,
无腿走千里,
有翅不会飞。(鱼)
以生活用品为谜底的:
长一寸,
亮晶晶,
头顶尖又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