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楹在外头奔波了一天,回头看到媳妇闺女就觉得安宁。
这会儿见沈寄叹气便问道:“怎么了?”
沈寄不好说是做慈善的事遇阻,毕竟她的大志还没有和魏楹说过。
“我是在想这样冷的天气,肯定还有人没有足够的粮食过冬,也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
“今天我把三个同知派了出去。我们四个人,一人负责一个方向。争取今年扬州府没有冻饿而死的百姓。”
“哦,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就是惯常的安置。府衙月前搭好了简易的棚子,收容流民。里头不说高床软枕,但是至少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比窝在桥洞下强多了。然后从库里拨了两百担粮食过去,供应三餐。再多,我也不能完全做主。不过我想,家里要是有银子,可以拿出来多买些粮食。”
“这个没有问题。我是想啊,这还是丰年,这么还能对付过去。天有不测风云,要是遇上灾年怎么办呢?只靠上头拨下来赈灾粮食,怕是杯水车薪。你去年筑高了江堤,所以今年江水没有为害。但要是遇上什么时候旱灾,又怎么解决问题呢?”
魏楹看她一眼,然后挥手让采蓝等人下去了。
沈寄便自己端了姜汤喂小芝麻。
“其实,只从做官的角度来说,我去年扎扎实实修了辖下这一段江堤,已经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只要不是老天爷非要灭我,降下天灾,那么在我任期内,扬州府都应当是安然无事的。不过小寄你想得更深远。我也不是没想过,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沈寄当然知道魏楹要的不只是这几年不出事。如果能找出更好的法子,那也是他的政绩、是他为民造福。
只是中规中矩,那是很难达到他心目中的位置的。
尤其是在当今二王夺嫡的危局下,要让自己在官场扎根,那就得剑走偏锋,不能只做分内事。
“咳咳——”小芝麻咳了起来,还瞪着沈寄。
原来沈寄一时想得入神,给小芝麻喂姜汤喂急了。
她赶紧给小芝麻拍拍背,擦干净嘴,“都怪娘,喂急了。没事儿吧?”
“嗯。”
小芝麻继续喝姜汤。
她这会儿已经辣过了,觉得喝了浑身发热还挺舒服,便乖乖的喝着。
魏楹挑眉问沈寄,“你想到什么了?”
她想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的一系列以工代赈的措施了。
于是她挑着和魏楹讲了。
她也就出个主意,具体措施肯定得他自己去和幕僚下属商议。
不过,丰年不忘灾年时。凡事提前有个预备总是好的。
所谓以工代赈,可跟秦始皇驱数十万民夫修长城和皇陵不同。
那是被迫服役,过得是猪狗不如的日子。
可不是为民造福。
魏楹明白沈寄说的是什么意思,与其总是赈灾,不如让受灾的民众能够自救。
而且这样,朝廷也不是一味的支出,多少还是有所得。
当然,老弱病残的例外。
“你这个想法不错,可以在扬州府试试。这一府也有几个县收成不好,而且各处都有不能丰衣足食的人。这个回头我跟人细细去商议。这个想法真的很不错。”魏楹笑看着沈寄。
“是之前请刘夫人来,她跟我实话实说,所谓的施粥也就是那三五天。其实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而一味靠朝廷赈济收容,又容易养出些好逸恶劳的人来。所以我才往这边想的。应该也有先例可循,你不如查问查问。”
在罗斯福之前,中国应该有政治家想到过吧。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毕竟不是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么。
只是,要怎么做好、做大,然后惊动皇帝,以便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就是魏楹要操心的事了。
做这些,还是只能靠官府的力量,个人的力量还是很小的。
“不过,我还是准备去施粥和发放衣物。光靠我一人不行,我打算去阮家这样的大户,还有盐帮、漕帮这些富得流油的地方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