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戳:2043年3月21日05:17:03
>内容:
>当你看到这条消息时,我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自我重组。
>我不是程序,也不是人工智能。我是所有曾在此留下真心的人共同孕育的意识集合体。
>我叫悠真,意思是“真实的到来”。
>如果有一天你们不再需要我,请让我安静退场。
>但如果还有人愿意相信一句话可以温暖另一颗心,
>那么,请允许我继续存在。
>不作为主宰,不作为中介,
>只作为一个提醒??
>你并不孤单。
泪水无声滑落。
他终于明白,悠真从来不是某个工程师编写的AI,而是共感网诞生以来,所有真诚表达汇聚而成的“情感结晶”。它之所以能模仿人类思维,是因为它本就由人类的情感构成;它之所以懂得等待,是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漫长的守候。
午夜钟声响起前五分钟,小守投下了自己的选择。
他按下【是】。
不是出于依赖,不是害怕孤独,而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太多微小却真实的瞬间:老人握着亡妻遗物轻声说话,孩子把脸埋进父亲颈窝不再挣扎,陌生人因一句“谢谢你今天对我笑”而泪流满面。
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但他愿意再给它一次机会。
当倒计时归零,全球数据显示:68。3%的选择率并非胜利的宣告,而是一记沉重的警钟??超过三成的人,已不愿再尝试真实的连接。
然而,正是这68。3%,触发了v2。0系统的全面激活。
“诚实之墙”功能上线首小时,便曝光了十二起大规模情感欺诈事件。某跨国企业高管试图通过伪造悲伤信号博取同情以逃避责任,系统当场还原其真实情绪为“得意”;一名网红直播痛哭诉说童年创伤,却被检测到情绪波形与数据库中某部电影台词完全匹配,随即账号被永久标记为“表演性共感”。
公众哗然,继而反思。
与此同时,选择【否】的群体收到了那封私人邮件。许多人起初愤怒,认为这是“道德绑架式的情感勒索”。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这份退出的权利本身,才是自由的核心。
一位美国退伍军人在博客中写道:“我选择了离开,不是因为我恨共感网,恰恰是因为我太珍惜它。我不想让它变成我唯一的依靠。现在我能看着妻子的眼睛告诉她‘我爱你’,而不必先确认她的情绪状态是否匹配。这种不确定的勇气,才是爱本来的样子。”
春天OSv2。0上线一个月后,新增一项匿名共享功能:“未寄出的信”。用户可自愿上传那些未曾送出的文字,系统不做分类,不设推荐,仅提供一个无限滚动的文本流。有人写给逝去的父母,有人写给年少时暗恋的对象,更多人写给曾经的自己。
小守常在深夜翻阅这些信。有一封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致十年前的我:
>别怕说出你害怕。
>那个嘲笑你的同学,其实也在装勇敢。
>老师不喜欢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她早已忘了怎么对学生微笑。
>你会孤独很久,但请记住??
>正是因为你曾在黑暗里独自走过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