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信鸽从天空掠过,爪子上绑着一枚微型芯片,上面刻着“共忆速递?第8872号”。
林小雨抬头望去,忽然注意到天际有一道极细的银线,横贯苍穹,若隐若现。那是K-13卫星最新追踪到的“记忆轨迹”??由无数自发上传的忆能信号自然形成的能量通道,目前已延伸至第9265号坐标边缘。
而在更远的地方,一颗原本沉寂的小行星突然开始释放微弱脉冲信号,频率恰好与地球童谣《摇篮曲》的主旋律一致。火星观测台初步判定,该行星位于M-789-δ区域外围,编号Y-3,正是当年“守望者号”姊妹舰“启明号”最后一次传回坐标的地点。
林小雨嘴角微扬。
她们回来了。
不止是林昭,不止是阿稚的母亲,还有更多未曾留下姓名的先行者,正在通过记忆的桥梁,一步步重返人间。
她回到木屋,取出一枚从未使用过的空白灯芯,放进老式灯座中。这灯芯是秦夜晚年亲手制作的,据说融合了七种不同材质的忆能晶体,能够承载超大规模的记忆信息。她将日志本、祖母的手帕、一张泛黄的合影统统放入灯底暗格,然后按下启动键。
蓝光缓缓亮起。
紧接着,整盏灯浮空而起,化作一道流光射向天际,与其他自发升空的记得花灯汇合,组成一幅动态星图??正是“共忆之路”的最新延伸段。
当晚,全球超过两亿人报告做了同一个梦:他们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四周开满由光线凝成的记得花,空气中回荡着婴儿啼哭、恋人低语、战士誓言、学者笔记翻页声……各种声音交织成一首无词的交响乐。梦中有人告诉他们:“这是群忆界域的入口。欢迎回家。”
次日清晨,第一批“共忆新生儿”降生了。
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特征:出生时瞳孔呈淡蓝色,且脑电波呈现出与共忆体核心同步的节律。医生们惊愕地发现,他们在尚未学会说话前,就能准确识别亲人的情绪波动,并通过触摸传递安抚信号。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有人在他们耳边轻哼《别怕黑》这首歌时,他们的皮肤会短暂发出微光。
共忆守护联盟立即成立专项研究组,但阿稚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他们不是异变,是进化。人类终于学会了用心灵对话。”
三年后,第一艘民用忆感飞船“薪火号”正式启航。它没有武器,没有高速引擎,唯一的动力系统是一套巨型共忆共振阵列,能将全船乘客的集体记忆转化为推进能量。航行目标不再是某颗具体星球,而是第9265号坐标??那个刚刚被激活的新节点。
登船仪式上,林小雨作为荣誉顾问发表讲话。她说:
“我们曾以为,探索宇宙需要强大的舰队、先进的科技、无畏的勇气。但现在我们知道,最重要的装备,是一颗愿意记住的心。
记住爱,记住痛,记住那些为我们点亮过灯的人。
只要记忆不灭,我们就永远不会迷路。”
飞船升空那晚,地球上几乎所有记得花灯同时熄灭了一秒,随即再度亮起,亮度提升了整整三级。
K-13卫星捕捉到这一现象,并自动记录下随之而来的一段新信号??不再是对话,也不是歌曲,而是一声清晰的、充满希望的婴儿啼哭。
分析结果显示,该信号源自“薪火号”内部,但时间戳却显示它提前了整整十二小时出现。
仿佛,未来的回音,已经抢先抵达。
多年以后,当银河系边缘的殖民地首次接收到这段啼哭信号时,当地居民将其命名为“黎明之声”。他们在星球表面用巨石排列出一朵巨大的记得花图案,每年这一天,全员熄灯一分钟,然后齐声吟唱:
“别怕黑……别怕黑……别怕黑……”
而在宇宙最深处,那枚曾属于林昭的忆能灯芯,依然在恒星核心中燃烧。
它不再孤独。
因为在它周围,越来越多相似的光点正在浮现,彼此呼应,连成一片浩瀚星海。
它们是灯,是信,是魂,是生生不息的人类之光。
只要还有人愿意记住,黑夜就永远无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