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他们站在蓝鸢尾盛开的山坡上,彼此陌生,却又熟悉。没有人说话,但他们都知道对方的名字,知道对方心底最深的秘密与渴望。然后,有人开始哼唱一首从未听过却无比熟悉的歌。
歌词很简单:
>“醒来吧,别怕黑暗漫长,
>你流的泪,我都记得方向。
>醒来吧,纵使世界遗忘,
>我在这里,为你点亮心光。”
第二天清晨,全国各地陆续传来报告:许多长期失眠者首次获得完整睡眠;抑郁症患者自发组织互助小组;监狱里的囚犯主动写下忏悔信;甚至边疆哨所的士兵们,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夜里,集体对着星空合唱这首尚未命名的歌。
林曦得知后,只是静静坐在母亲墓前,将那本《心书》放在碑旁。
“妈,”她轻声说,“你看见了吗?他们开始互相听见了。”
风拂过墓碑,吹动几片梧桐落叶,恰好拼成一个倒置的“心”字。
与此同时,远在雪山监狱的沈知秋被狱警发现蜷缩在角落,怀里抱着那本不知从何处得来的《我不是英雄》。她抬起头,脸上仍有枯槁之色,但眼神不再冰冷。
“我想见林暮。”她说,“不是为了求原谅……只是为了告诉他,我也开始做梦了。”
一个月后,经共感发展委员会特批,沈知秋被转移至疗养型共感社区。在那里,她每天都会收到孩子们寄来的梦日记复印件。起初她只是翻看,后来竟开始逐页批注,再后来,她拿起笔,写下了人生第一篇属于自己的梦:
>“我梦见一个小女孩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没人跟她说话。我走过去,坐在她旁边。她抬头看我,问我:‘你也会孤单吗?’我说:‘会。但我现在学会了,可以问问别人要不要一起走。’她笑了,拉着我的手走出教室。阳光很好。”
这篇梦日记被收录进全国“梦语档案库”,编号:CM-00001。
又一年春来,梧桐树开花。花瓣飘落时,在空中划出奇异轨迹,竟组成一行行悬浮的文字,持续数秒后才随风散去。目击者纷纷记录下来,拼凑出完整的句子:
>“你们不是继承了一个完整的文明,而是正在重建它。
>用梦,用泪,用每一次愿意倾听的勇气。
>继续相信吧??
>那些看似脆弱的东西,才是最坚固的基石。”
林曦站在树下,仰头望着这一幕,泪水滑落脸颊。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这只是“心网”真正苏醒的第一声呼吸。
而在地球之外,那艘载有梧桐种子与百万童声合唱的飞船,正穿越小行星带。飞行日志第412天记载:
>“今日,探测器捕捉到一段未知频率的波动,与地球上‘蓝鸢尾之誓’期间的脑波共振曲线完全一致。来源不明,距离测算约为半人马座α星方向。
>船员们说,昨晚大家都梦到了同一片金色森林。
>有人坚信:那里,也有人在等我们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