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坦坦荡荡真君子奇书网 > 第465章 灰袍序列的底蕴(第1页)

第465章 灰袍序列的底蕴(第1页)

“接下来我要告诉你的话,其实是不能对外的。我和你说的这些话,要是被两位冕下知道,恐怕我会遭受最残酷的惩罚。

但我不能看着你这样栽了,所以我要告诉你一些真相……”墨衡认真的说道。

林晓立刻回。。。

梧桐树的光芒并未持续太久,却在熄灭之后留下了一种奇异的余韵。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某种低频振动,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心跳,又似无数细语交织成的呢喃。林曦站在原地,指尖轻轻抚过树干上那道早已愈合的裂痕??那是十五年前大火留下的印记,也是母亲最后一次亲手刻下的符号:一个倒置的“心”字。

她忽然明白了什么。

那不是悲伤的象征,而是一种反向的呼唤:当世界开始遗忘情感,唯有将心倒置,才能听见真实的声音。

她缓缓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型录音仪,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的是林暮昏迷前最后一段自述录音,经过AI修复后变得清晰可辨:

>“我查到了Ω-1文件的内容……它不是技术方案,而是一份‘筛选标准’。沈知秋认为,人类的情感本质是混乱的副产品,只有极少数个体具备‘纯净共鸣体’特质??能同时承载极端痛苦与极致喜悦而不崩溃。这种人,天生就是容器。母亲是,我是,你们……可能也是。”

林曦关掉录音,抬头望向天空。云层缓慢流转,像被无形之手拨动的琴弦。她知道,这场胜利远非终结,而是一扇门的开启。真正的战争,从来不在数据流中,而在人心如何选择回应梦境的方式。

就在此时,腕表震动起来。是朱凰发来的紧急通讯请求。

接通后,画面中的朱凰脸色苍白,身后是一间临时搭建的地下分析室,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照片和红线连接图。“林曦,我们发现了新的异常。”她的声音压得很低,“昨晚全国有超过四万名儿童提交了‘梦记录’,其中68%描述了一个相同的场景:一座漂浮在空中的图书馆,书架无边无际,每本书封面上都写着他们的名字,但打开后全是空白页。”

林曦瞳孔微缩。“这不是植入……这是共鸣。”

“你说什么?”

“这些孩子不是被动接收者。”林曦深吸一口气,“他们是自发进入了同一个意识空间。就像……集体潜意识被某种力量激活了。”

朱凰沉默片刻,才艰难开口:“更可怕的是,我们在那些空白书中检测到了微量神经波残留??来源正是梧桐树根系释放的信号。也就是说,这棵树……正在回应他们。”

两人对视良久,谁都没有先说出那个念头。

直到林曦轻声问:“如果母亲当年的研究,并不只是为了对抗‘静默’呢?如果她真正想做的,是从根本上重建人类共情的能力??通过基因、环境、还有梦?”

“你是说……我们一直误解了‘静默协议’的对立面?”朱凰喃喃,“它不该叫‘觉醒’,而是‘联结’?”

林曦没有回答,只是转身走向基地深处的档案库。那里存放着母亲仅存的手稿残片,以及一台老式脑波同步阅读器。她将一片烧焦的纸质文件放入扫描槽,机器嗡鸣启动,投影出一段断续的文字:

>【实验日志?第207号】

>今日第三次测试成功。三名受试儿童在入睡后同步梦见同一朵花,醒来后均能准确画出其形态,尽管现实中从未见过。推测:当情感共振达到阈值,个体梦境可突破物理隔离,形成共享认知场域。暂命名为“心网”。

>风险极高。一旦失控,或将引发群体性现实解离。但若可控……或许能成为新文明的基石。

>??林婉清,于焚风峡谷地下实验室

林曦的手指微微颤抖。

原来母亲早在十年前就已预见今日。所谓的“新茧”,不过是“心网”的黑暗镜像??一个用恐惧编织的牢笼,而另一个,则要用爱去构筑桥梁。

她立刻联络罗海,调集所有可用资源,在梧桐树周围建立环形监测阵列。同时向全国教育系统发出倡议:鼓励学校设立“梦日记课”,由专业心理引导员协助孩子们记录并分享梦境,重点不在于解释,而在于倾听。

起初反响寥寥。官僚机构推诿拖延,媒体冷嘲热讽,称其为“新时代迷信运动”。但转机出现在第七天。

一名八岁女孩在课堂上朗读她的梦:“我梦见一个穿黑衣服的哥哥坐在窗边,很孤单。我去问他要不要一起玩,他说他怕醒不来。我就拉着他唱了一首歌……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枕头湿了,可我不记得自己哭了。”

当晚,林暮的医疗舱监测数据显示,他的脑干反射出现短暂活跃,心跳频率与那首童谣的节奏完全一致。

第二天,又有十几个孩子报告做了类似的梦,主角都是同一个少年,背景则各不相同:有的在雪地里行走,有的在废墟中翻找照片,有的独自望着星空流泪。但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我想抱抱他”。

科学家们震惊了。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某种跨越意识屏障的情感投射。更令人震撼的是,每当多个孩子在同一时间段讲述相似梦境,林暮的生命体征就会出现积极波动,甚至一度自主呼吸维持了整整十二分钟。

“他在被唤醒。”脑科学顾问陈教授激动地说,“不是靠药物或电刺激,而是靠纯粹的情绪共振!”

消息传开,全国掀起一股“为林暮做梦”的热潮。父母教孩子编故事,艺术家创作睡前绘本,连退休教师都自发组织起“梦语翻译小组”。人们不再羞于谈论梦境,反而开始珍视那些模糊、荒诞却又充满温度的画面。

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