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飞逝的群山,忽然笑了:“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无条件付出。”
他拨通全国守音员频道,发布一项新指令:“从今日起,所有‘声音驿站’增设‘匿名倾听窗口’:任何人可在任何时间,拨打热线,对着陌生人说出不敢说的话。接线员不得记录身份,不得干预情绪,只需回应一句:‘我在听,我相信你。’”
“成本太高了。”林晓雯皱眉,“十万人力,二十四小时轮值,每年至少耗费两千亿。”
“那就花。”江辰语气平静,“以前我们总想着怎么让人开口,却忘了更重要的事??有人愿意闭嘴听完。”
一个月后,第一个奇迹发生。
浙江一位抑郁症患者,在匿名热线中倾诉了长达八小时的自杀计划。接线员始终沉默陪伴,仅重复一句话:“你可以不说,但你说的每一句,我都信。”
挂电话前,那人轻声问:“你是谁?”
答:“一个也曾经想死过的人。”
第二天清晨,警方在海边找到他留下的遗书和手机。遗书上写着:“我没跳。因为终于有人听我说完,而不是急着劝我活着。”
这张截图在网络上疯传,话题#有人愿意听完吗#登上热搜榜首。短短一周内,全国新增五万名志愿倾听者报名,其中包括退休法官、服刑人员、自闭症青年、甚至一位曾参与“归心会”早期研究的心理学家。
他在申请表上写道:“我制造过谎言,现在想学着听真话。”
江辰亲自批准了他的资格。
夏末,第一座“声音墓园”在甘肃落成。占地三百亩,外形如螺旋耳廓,中心矗立一座青铜钟,每逢月圆之夜自动鸣响七下,象征七种基本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
入园者需提交一段人生中最想被人记住的声音。可以是笑声,可以是咒骂,也可以是一声叹息。
开园首日,第一位来访者是个六岁女孩,牵着奶奶的手,踮脚按下录音键:
>“爷爷去年走了。他临走前想吃我做的蛋炒饭,可我太小,盐放多了。他说好吃,全吃了。我想让所有人知道,就算难吃,他也觉得好吃,因为他最爱我。”
话音落下,钟声忽起,惊起飞鸟无数。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苏婷的母亲颤抖着双手,将女儿生前最后一段私人日记转录进系统: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请不要说我‘战胜了病魔’。我没有。我只是累了,不想再打了。但请相信,哪怕在最难熬的日子,我也曾因为一只路过的小猫蹭了蹭我鞋尖,而觉得这个世界值得。”
声音入库瞬间,卫星监测到地球磁场出现微弱波动,持续九分钟。科学家称之为“集体记忆共振现象”。
江辰得知后,只是默默打开自己的录音机,新增一条备注:
>【待办事项第107条:教会人们接受“不完美地活着”,比教会他们“勇敢地说爱”更重要。】
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席卷北方。多地供暖延迟,贫困山区老人面临生存危机。江辰临时启动“温暖之声”应急项目:凡参与过亲情预录的家庭,可通过播放任意一段真实录音换取电暖器租赁券,不限次数。
舆论哗然。“这是变相福利绑架!”有媒体抨击,“难道只有表达情感才能获得基本生存权?”
江辰在记者会上回应:“不是用爱换温暖,而是告诉所有人??你们的声音本身就有价值。过去,穷人连哭泣都被视为软弱;今天我们说:你的悲欢,值得被兑换成一顿热饭、一夜安眠。”
项目上线七十二小时,领取取暖设备的家庭突破百万。更有无数人主动上传非亲属录音:邻居阿姨叮嘱“下雨收衣服”,流浪狗吠叫,菜市场大妈扯着嗓子喊“葱送你啦”……
有人留言:“原来不是只有爸妈说‘想你’才算数,这个世界上,还有别人在乎我的冷暖。”
冬至前夕,江辰收到一封匿名信,夹着一枚锈迹斑斑的U盘。信上只有一行字:
>“这是我参与设计‘祈福磁带’时偷偷备份的原始音频库。销毁它,或者利用它??选择权在你。”
U盘内藏有三千二百一十七段经过扭曲处理的亲子对话,每一句都被植入潜意识指令,例如:
-“妈妈永远爱你”→后续叠加0。3秒极低声频:“所以你要听话,否则我会消失。”
-“爸爸为你骄傲”→隐藏节奏编码:“但你必须考第一名,不然就是背叛。”
技术组建议立即物理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