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麻氏子弟一通宣扬,又有几百人推选乡老去找贏觴登记。
一番忙活下来,约莫两千名高都百姓愿意迁入平阳。
他们大多是民籍良家子,没有宗族约束,以同乡、同里抱团,缺乏基本的自保能力。
一小部分还是县翩所属的百工杂户、隶户,地位本就低下。
一场战乱过后,家园最先被毁的也是他们。
对於迁入邻近的平阳郡生活,他们多数较为积极。
反正遭此劫难,他们若不想被捲入战火,只能被迫离开家乡成为流民。
结局不外乎几种,被乱兵所杀、强征为奴、聚眾为盗、依附坞堡豪强。。::
现在有平阳来的秦军愿意带领他们离开,给他们一条新的活路,支持者自然占据多数。
剩下的三千余人,多是各宗族成员,各坞堡佃户、部曲。
长久以来,他们习惯於依附宗族、坞堡帅,听从宗族坞堡统一安排。
若非到了性命存亡之际,他们普遍缺乏自我做主的勇气和能力。
乱世里,官府代表的统治集团隨时有可能兴起、消亡。
社会结构最稳定的,反而要属宗族、坞堡、乡党。
所以在相当部分堡民眼中,官府真不如宗族、坞堡靠谱。
时间紧迫,梁广也顾不上和这群宗长堡帅宣扬移民政策。
愿意走的听从安排,协助修补畜车,搬运粮包,照顾伤员。
不愿走的拿了粮食自行离开。
哄抢混乱在所难免,不管是逃亡还是迁徙,路上都得携带粮食。
梁广令军士们莫要过多为难,只严厉处置了几个哄抢时伤人者。
十余万斛粮,除去破损散落的一些,也还剩近十万斛。
就算全部百姓愿意隨他走,携带这么多粮食也无法穿行山路。
最后能带回五六方斛已属不易。
折腾到半晚,队伍终於开始往南走。
高都百姓两千四百多人,叛军俘虏四百多人,梁广带来的军民两千余人,近五千人的队伍押送粮草缓缓启程。
只走了二三里天就黑了,只能在附近坳口过夜。
其余三千多百姓在各自宗长、坞堡帅带领下,分得一批粮食自行散去。
没有爭取到这部分人丁,的確有些遗憾。
不过平阳分由、立户的新政已经宣扬出去。
藉由他们之口,过不了多久,上党、河內、汲郡这些地方,越来越多人会知道,平阳太守梁广保境安民、开创新政。
到了平阳,就能分田、立户,过太平日子。
两日后,行速缓慢的队伍抵达沁水以东天官山,走山间谷道直抵沁水河岸。
眼看就要进入山区,此前梁广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两支鲜卑叛军追至身后不足数里处。
梁广当即下令,所有军民转移至附近一处山塬,军民青壮背山结阵,迎击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