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个‘留下’!”她用力拍了一下手,看着李道一,眼神里满是长辈般的慈爱和激赏,“小李啊,你这道医,真是处处玄机!连个名字都能解出天意来!好!留下来好!我们淮江省的老百姓,有福了!”
王平安在一旁抚须微笑,看着李道一平静的侧脸,心中感慨万千。大道至简,随缘而动。这年轻人的一举一动,看似随意,却暗合天心。他留下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诊所。
李道一只是安静地站着,听着杨春华爽朗的笑声和周克勤对刘夏名字的夸赞,看着大厅里依旧在流动的痛苦与忙碌。他指间那根乌黑的发丝,被他不经意地松开,轻轻飘落在地,很快被来往的脚步淹没。
没有人注意到这根曾创造过奇迹的发丝的归宿。
他微微侧头,目光投向急诊大厅敞亮的玻璃门外。城市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车流在远处的高架桥上无声涌动。
一片梧桐叶被风卷着,打着旋儿,轻轻落在门前的台阶上。
李道一收回目光,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转身,朝杨春华和周克勤等人微微颔首示意。
道袍的下摆随着他的动作,在消毒水气味弥漫的空气中,划过一个极轻微的弧度。
三天后。
名为“道一斋”的私人道医诊所开张了。
诊所不大。
三间临街的铺面,灰墙黛瓦,挤在淮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后街的梧桐树荫里。位置闹中取静,离医院急诊楼步行不过七八分钟。玻璃门擦得锃亮,门楣上挂着一块崭新的原木招牌,刻着三个朴拙有力的字:“道一斋”。
推门进去,一股淡淡的、混合了陈年纸张和干燥草药的气息扑面而来。
左边靠墙立着两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一个塞满了线装古籍,书脊泛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道藏医典》…………层层叠叠,透着沉淀的墨香。另一个书架的风格却截然不同,摆放着大部头的精装西医学著作:《格氏解剖学》、《西塞尔内科学》、《哈里森内科学原理》、《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深蓝色的硬壳封面,烫金的英文标题在略显幽暗的光线下闪着冷硬的光,与旁边温润的古籍形成奇异的对峙与交融。
中间是诊室。一张宽大的老榆木桌,纹理清晰,边缘磨得圆润。桌上一方青石砚台,压着一叠裁好的宣纸,旁边是几支狼毫。一把样式简洁的太师椅。对面放着一张同样质料的方凳,供病人坐。墙上干干净净,只挂着一幅小小的黑白太极图。
右边是药房兼处置室。靠墙一排深褐色的中药柜,无数小抽屉上贴着白纸黑字的药名。旁边一张不锈钢小推车,上面整齐摆放着针具、艾条、消毒棉球、酒精灯。角落里,一个小小的紫砂药炉正静静蹲着。
整个空间简朴至极,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刺鼻的消毒水味,只有一种沉静内敛的气息在流淌。
李道一站在诊室中央,目光落在正对诊桌的那面墙上。
那里挂着一张簇新的营业执照。纸张崭新,印刷清晰,鲜红的公章盖在右下角,显得格外醒目。从选址、装修到证件审批,前后不过三天。快得不像话。
墙上还挂着一张照片,背景是淮江省人民医院门诊大楼。
这张照片,含义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