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华娱屁股坐正了吗?你就当导演原著 > 第199章 江文的失态(第2页)

第199章 江文的失态(第2页)

曹忠想了想,说:“也许不会有人记得我们的名字。但只要还有人走在街上,听见扫帚声觉得心安,那就够了。”

一周后,《扫街人2:回声》正式开机。第一场戏就在陈素芬居住的筒子楼拍摄。剧组没有搭景,直接使用真实居所。老人同意出镜,但提出两个要求:不用替身,不化妆。

拍摄当天,天气阴沉。镜头对准她坐在桌前翻阅旧信件的手。那双手布满皱纹,关节粗大,指甲边缘有些许裂痕。导演一声“开始”,她缓缓展开一封信,纸张发出轻微的脆响。接着,她抬起头,望向窗外,嘴唇微动,似乎在默读内容。

这一幕重复了七遍。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她每次读信时的情绪都不一样。第三次,她笑了;第五次,眼角渗出泪水;第七次,她突然用手语比了一句:“对不起,我还是没能让你们过得更好。”

曹忠喊了“过”,却没有关机。他让摄像机继续运转,记录下老人摘下助听器、轻轻抚摸劳动模范徽章的全过程。这段footage后来成为片尾彩蛋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两个月,摄制组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在凌晨四点跟拍环卫工人作业,在暴雨中捕捉外卖骑手摔倒又爬起的瞬间,在医院走廊录制护士换班时的脚步声。每一处场景,都由当地居民参与设计??他们不是群演,而是“声音指导”。

最艰难的一场戏发生在废弃的纺织厂车间。这里是陈素芬当年被辞退的地方,如今已被列为危房,禁止进入。但曹忠坚持要拍。经过多方协调,文化局特批两小时拍摄窗口。

那天,天空灰暗,风穿过破碎的玻璃窗,发出尖锐的呼啸。剧组只带了一台手持摄影机和一套无线录音系统。周岩站在中央,吹奏《等一个回应》的前奏。笛声在空旷厂房中回荡,撞击墙壁后产生奇妙的混响效果。

当镜头推进到地面裂缝中钻出的一株野草时,曹忠突然示意暂停。他弯腰靠近那株植物,发现根部缠绕着半枚生锈的纽扣??正是当年女工制服上的款式。他让录音师贴近地面,录下了风吹草叶摩擦纽扣的沙沙声。

“这就是历史的声音。”他对团队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一直在这里。”

影片后期制作历时四个月。声音工程尤为复杂。团队邀请了三位聋人艺术家参与混音,确保每一个音频层次都能被“感知”而非仅仅“听见”。例如,在表现陈素芬学习手语的段落中,背景加入了高频振动音效,模拟喉咙发声的触觉反馈;而在她递交请愿书失败回家的路上,则使用低频噪音营造压抑感,类似心跳减缓的节奏。

与此同时,众筹平台持续更新项目进展。每周发布一条“声音日记”:某位退休工人讲述自己如何靠读唇语维持家庭沟通;一位听障母亲分享女儿第一次叫“妈妈”时的手语表达;甚至还有一段地铁清洁工用扫帚敲击不同材质地面形成的即兴节奏。

公众反响远超预期。多家影院主动联系,表示愿意设立“静音放映厅”??关闭灯光与字幕,仅保留立体声系统,供观众闭眼聆听全片。更有高校社会学系提出将本片纳入课程案例,研究“非视觉叙事的社会意义”。

杀青宴那天,所有人都来了。阿云带来了亲手包的饺子,周岩演奏了完整版主题曲,林晓代表团队宣读了一份声明:“本片所有收益将用于建立‘城市声音档案馆’,永久保存这些即将消失的日常声响。”

饭吃到一半,陈素芬悄悄离席。曹忠追出去,在楼道里找到她。老人靠着栏杆,望着夜空,手里攥着一枚旧厂徽。

“你觉得……我算成功了吗?”她忽然问。

曹忠摇头:“您不需要被评判。您只是活了下来,并且教会别人如何活下去。这就足够伟大。”

她笑了笑,眼角皱纹舒展如花。

影片最终定剪为92分钟。首映选在老城区一家小型艺术影院。放映前,全场熄灯,主持人宣布:“本次观影请勿使用手机,请尽量保持安静。这不是命令,而是一个请求??请您试着用耳朵,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银幕亮起。第一个画面是黑屏,伴随三分钟纯粹的寂静。随后,一声竹笛划破黑暗,镜头缓缓拉开:清晨的老街,阿云推着清洁车前行,扫帚划地的声音清晰可闻。她的身影逆光而行,像一道缓慢移动的剪影。

观众席中,有人悄悄抹泪,有人屏息凝神,更多人闭上了眼睛。

片尾字幕滚动时,全场无人起身。直到最后一行字浮现:“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未曾被听见,却始终在发声的人。”才有人轻轻鼓掌,继而掌声蔓延,如同潮水般涌起。

散场后,曹忠站在影院门口,迎接每一位走出的观众。许多人不说谢谢,而是用手语打出一句简单的话:“我听见了。”

最让他意外的是,那位曾匿名举报项目的男子真的来了。他戴着助听器,走路微跛,见到曹忠后深深鞠了一躬:“我爸昨天走了。临终前,我把电影音频放给他听。他笑了,还用手语说了句‘原来我一直没聋’。”

曹忠握住他的手,说不出话。

几天后,影片上线流媒体平台。评分高达9。8,评论区再次刷屏: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看电影不是消费,而是一种偿还。”

“我妈也是下岗工人。她看完说,终于有人记得我们不是懒,只是被时代甩下了车。”

“求求你们拍第三部吧!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不肯低头活下来的痕迹。”

而曹忠已收拾行囊,准备启程前往西北。那里有一位盲人说书人,据说能用三弦弹出整座戈壁滩的风声。他想把那个声音,带回下一个故事里。

临行前夜,他最后一次走进工作室。墙上地图依旧挂着,只是新增了几颗红星:代表已完成采集的声音地标。他拿起记号笔,在最顶端写下一句话:

**“世界从不缺少声音,缺的是愿意蹲下来听的人。”**

然后关灯离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