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长安。
相比于大汉在充分享受胜利的和平,东赵在越忙越乱,越做越错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西赵却刚好是位于两者中间。
整个西赵,现在从上到下的氛围都透着一股古怪。
这是因为,西赵立国。。。
袁尚在钟山伫立良久,火盆中的竹简化作灰烬随风飘散,如一场无声的雪。他望着江上舰队列阵南下,旌旗猎猎,甲光映日,心中竟无半分波澜,唯余一种近乎解脱的平静。甄宓立于身后,指尖轻抚琴囊,却未再奏一曲。她知道,有些声音,一旦熄灭,便再也唤不回来。
“你说田丰临终前写下‘汉不在城池,不在冠冕’。”袁尚忽而开口,声音低哑,“可这天下人争来夺去的,不正是城池与冠冕?若汉真在人心,为何二十年前无人护它?为何我父兄奋战一生,终究换不来一个正统之名?”
甄宓默然片刻,轻声道:“或许正因为汉从未真正死去,所以才有人愿意为它赴死。您父亲战败时不肯南逃,宁死河北;田丰被囚狱中,仍劝您莫附逆胡;吕旷今日冒死举旗……他们争的,从来不是权位,而是心中的道。”
袁尚闭目,额角青筋微跳。他想起幼年时在邺城太学听经,先生讲《春秋》至“夷夏之防”,群儒激愤,少年意气,皆言“宁为华夏鬼,不作胡地王”。那时的热血,如今想来恍如隔世。他睁开眼,望向北方天际,云层厚重,似有雷霆将动。
“刘邈要北伐了。”他说,“他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可他的军队里有多少是真正的汉人?西凉铁骑、羌兵、乌桓降卒……甚至连马超那样的边将都成了柱石。他用的是汉旗,走的却是霸术之道。”
“可他能让这些人奉汉为正朔。”甄宓缓缓道,“能让鲜卑、匈奴的首级悬于城门,让河北百姓不再跪迎胡王。手段或非仁义,但结果却是归汉。这难道不是田丰所说的‘得民心’?”
袁尚冷笑一声:“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今日他以利诱之,以威压之,百姓自然欢呼万岁。可若有一日粮尽兵疲,赋重徭繁,谁还记得他曾救民于水火?”
话音未落,远处驿道尘烟骤起,一骑快马疾驰而来,直抵山脚。骑士翻身下马,高声通禀:“金陵令尹急报:九江袁氏旧部张岐聚众三百,据守庐江古寨,拒不应征北伐军役,并私铸兵器,恐有异志!”
袁尚闻言,神色不动,反问:“何人主征兵事?”
“司马芝亲信王昶,已调丹阳兵五千围寨,只待陛下旨意,便可攻拔。”
甄宓眉头微蹙:“张岐……是当年守易京的裨将,性情刚烈,素不服赵政。但他不过一介残卒,何至于劳师动众?”
袁尚却笑了,笑得凄凉:“你不明白。这不是为了剿一人,是为了杀鸡儆猴。刘邈要北伐,必先肃清后方。凡我旧部,无论是否真心归顺,皆须低头纳赋、应役从军。若有不从,便是叛逆。他要用血告诉所有人??连袁尚的人都不敢违诏,你们还能如何?”
他转身拾阶而下,步伐沉稳,仿佛走向的不是山脚,而是刑场。
三日后,袁尚亲赴庐江。
他未带一兵一卒,仅乘一辆素车,白衣白袍,如赴丧礼。甄宓执意相随,携琴同行,说是“若张岐死,我为他奏一曲《聂政刺韩傀》”。
庐江寨外,丹阳军已布阵三重,弓弩森然,火油罐列于寨墙之下,只待一声令下,便可焚寨屠众。王昶立于高台,见袁尚至,略一拱手:“魏公来得正好。此人辱骂天子诏令,毁弃户籍册,罪不容诛。请公亲眼见证朝廷法度,也好教江南士民知所敬畏。”
袁尚不答,只命人传话入寨:“吾主袁尚至此,愿见张将军一面。”
寨门吱呀开启,张岐披甲执刀而出,满面风霜,双目赤红。他见到袁尚,先是怔住,继而扑通跪地,放声痛哭:“主公!我以为您已死于江心,没想到……没想到还能再见您一面!”
袁尚扶起他,凝视其脸,叹道:“你何必如此?我既已归汉,你亦当奉诏行事。纵有不甘,也该隐忍待时。如今举旗相抗,不过是徒增杀戮。”
张岐仰天大笑:“主公!您归汉是为保全性命,可我们这些老卒呢?我们没家没业,只有这身骨头还记着袁字旗!他们让我们去打鲜卑,可以;让我们去修战船,可以!可他们让我们烧自己祖坟旁的林木做桅杆,让我们拆祠堂的梁柱当柴薪,让我们把先人骨灰扫进沟渠腾地屯兵??这还是人干的事吗?!”
袁尚心头剧震。他不知此事。
王昶冷声道:“此乃军需紧急,临时征用。战后自有补偿。”
“补偿?”张岐怒极反笑,“我祖父葬于此地百年,坟头柏树是我亲手栽的!如今一刀砍倒,说一句‘补偿’就完了?你们赵廷之人,懂什么叫根吗?!”
袁尚沉默良久,终于转身对王昶道:“请容我入寨一叙。”
王昶犹豫,终点头允准。
寨中破败不堪,数十老兵蜷缩角落,人人带伤,眼中却无惧色。袁尚环视一周,忽觉胸口发闷。这些人,曾随他征战幽燕,踏破乌桓王庭,如今却被逼至绝境,只为守护几棵树、一座坟。
他在堂中坐下,轻声问:“你们,都想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