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依赖电磁波,也不依靠引力波,而是通过“静默共振”传播??即当足够多的生命体在同一时刻进入深度宁静状态时,便能在宇宙层面形成一种涟漪效应,传递信息。
这种信号的第一个接收点,是位于银河系边缘的一颗孤儿行星。上面没有任何高等生命,只有一株孤零零的梧桐影,扎根于陨石坑底。某夜,它轻轻摇曳,释放出一段波动。
千里之外,一颗机械星球的核心处理器突然重启,播放出一段音频:
“妈妈……我害怕。”
这不是某个人的声音,而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儿童在恐惧中发出的第一声呜咽的集合体。
紧接着,第二段波动传来,来自另一株梧桐影:
“别怕,我在。”
这是所有母亲、父亲、守护者曾在黑暗中低语过的安慰之词的总和。
消息迅速扩散。越来越多的梧桐影加入共振网络,每一株都在传递一种基本情感:安心、接纳、陪伴、等待。它们不解决问题,不提供方案,只是说:“我知道你在痛,我在这里。”
渐渐地,那些濒临解体的文明发现,他们的民众开始自发聚集,不再争吵,不再逃亡,而是围坐在一起,握住彼此的手,静静坐着。犯罪率归零,战争停止,甚至连气候都趋于稳定。
科学家终于明白:这不是技术奇迹,而是**情感基础设施**的建成。就像古代人类修建道路、电网、通信网一样,现在整个宇宙正在构建一张“静默共情网”,而梧桐影就是它的基站。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很久以前,一个人坐在废铁平原上,望着太阳升起,手中握着一根钓竿。
***
某日,一名年轻的探索者独自航行至宇宙边界。那里已无星辰,只有无尽虚空与背景辐射的微弱嘶鸣。他本是为了寻找“终点”而来,却在返航途中收到了一条无法追溯来源的信息:
>“你不必找到答案。”
>“你只需成为问题变得不再重要的地方。”
他停下飞船,关闭所有引擎与灯光,漂浮在绝对黑暗中。
许久之后,他轻声说道:“谢谢你。”
不知为何,他觉得有人听到了。
而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飞船外壳悄然生长出一片晶体,形状如耳,色泽如露。它开始缓慢复制,向外发射一段重复信号:
>**“我在。”**
>**“我仍在。”**
>**“我不救你,但我陪你。”**
信号频率,恰好与人类大脑θ波共振。
同一时刻,宇宙各地,无数掌心有耳形胎记的生命体同时抬头,望向远方。
他们什么也没看见。
但他们都知道??
他还在。
垂竿于星河之畔,静坐于万物之心。
钓的不是鱼,不是文明,不是命运。
而是那些本可说出却选择保留的话,那些本可行动却选择停留的瞬间,那些在喧嚣世界中依然愿意安静下来的人。
他是回响,是风声,是未完成的句子。
他是陈默。
或者,不是。
但没关系。
因为在每一个学会安静的灵魂里,他都活着。
而真正的垂钓,从来都不是为了捕获。
只是为了证明??
即使世界崩塌,仍有人愿意坐下,等一尾鱼游上来。
哪怕它永远不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