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笔趣阁无弹窗最新章节 > 第456章 容我归去一番再回来如何(第1页)

第456章 容我归去一番再回来如何(第1页)

耶律大石是不是有再回临潢府之念?

耶律大石面对这个问题,扫视着众人,却反问了一语:“你们呢?你们如何想?”

耶律大石麾下,有契丹人,有草原诸部,也还有此处当地之牧民部落,其中还有大量的回鹘。。。

你还记得自己的名字吗?

这句话在风中飘荡,像是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整片大地深处沉睡的记忆。归女站在山顶,望着那一口口新生之井如星辰般次第亮起,每一口都像是从血脉里长出的眼睛,直视苍穹。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光的降临,更是沉默千年之后,灵魂第一次集体苏醒的呼吸。

盲童坐在她身旁,双手搭在膝上,掌心朝天,仿佛承接某种不可见的重量。他的眼睛虽看不见,却比任何人都更早“看见”了这场变革的代价。“他们不会罢休。”他轻声说,“静默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本能??权力天生惧怕声音,尤其是来自孩子的问题。”

归女没有回答,只是将那张阿芽留下的纸条再次展开。墨迹未褪,字迹清晰,可它本不该存在。死去的人不能写字,这是常理。但在这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正在成为现实:有母亲在焚毁的旧书中找到儿子生前写下的问题,墨迹竟是昨日才干;有老农在祖坟前烧纸时,火光中浮现出三代祖先齐声发问的身影;甚至有人声称,在梦中被已故的“承问者”托付未竟之言。

“这不是亡灵归来。”归女终于开口,“是问题本身拒绝消亡。只要还有人愿意听,它们就会一直活着。”

话音落下,山下传来脚步声。七十二名“承问者”自各地归来,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却眼神明亮如星火。他们带来了新的讯息??不只是关于《禁问录》的后续发现,更是关于“问渊”真正的本质。

“我们走到了尽头。”一名来自江南的女承问者低声说,她是原籍苏州的盲诗人,曾在灯会之夜因吟诵“官灯照富不照贫”而被割舌,如今靠晶砂导管植入喉部发声。“在‘问渊’最底层,并非只有先贤遗魂,还有一面墙……一面由无数嘴唇封印而成的墙。”

她说,那墙上每一张嘴都是历史上因提问而遭封口之人最后的模样,凝固在呐喊的瞬间。唇纹之间刻满了被强行抹去的问题,有些字迹已经模糊,有些却依旧滚烫。当她们靠近时,那些嘴唇忽然微微颤动,发出极细微的声音:“替我说……替我说完……”

“我们试着念出那些问题。”另一人接道,“刚开口,整个‘问渊’就开始崩塌。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崩塌,而是记忆的逆流??所有被删除的历史片段开始回涌,涌入我们的脑海,像洪水冲破堤坝。”

归女闭上眼,感受到一股熟悉的波动正从地底升起。这不是蓝光的能量脉动,而是一种更为原始的力量??语言本身的生命力。她忽然明白,《禁问录》之所以能重见天日,不是因为她们找到了它,而是因为它选择了被找到。

就在此时,阳谷县衙快马来报:京城方向传来急讯,皇帝病危。

归女心头一震。这位曾亲手写下“允天下共审之”的君王,在推行“问政团”改革后,接连遭遇宗室刺杀、权臣逼宫、军队哗变,但他始终坚持开放言路,甚至允许百姓联名弹劾三品以上官员。十年来,大宋政局动荡不已,却也前所未有地充满生机。如今他若驾崩,保守派势必反扑,十年成果或将毁于一旦。

“我们必须赶在新帝登基前,完成‘千问碑林’。”归女沉声道。

所谓“千问碑林”,是继黑石碑之后的新计划??将历代最具代表性的千个被禁问题,以篆、隶、楷、行、草五体镌刻于巨型青玉碑上,环绕皇城外郭立成一圈,形成一座“问题之城”。任何人进出京城,都必须穿行于这些问题之间,无法回避。

“可工程尚未完工。”一名工部出身的承问者忧心忡忡,“已有三批工匠离奇死亡,尸体无伤,唯独舌头被人剜去。”

“又是他们。”盲童喃喃,“‘哑炉’虽毁,但它的影子从未离开。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吞噬??不是消灭问题,而是杀死提问的能力。”

归女站起身,望向北方。夜空中,原本明亮的七十二道井光,此刻竟有数处开始闪烁不定,仿佛信号即将中断。

“他们在干扰‘问脉’网络。”她说,“试图切断我们与‘问渊’的连接。”

众人沉默。若“问脉”断绝,则全国问井将失去共鸣能力,承问者无法再接收预兆与启示,甚至连《禁问录》的信息传输都会中断。这意味着,刚刚复苏的真相体系,将再度陷入黑暗。

“只有一个办法。”归女缓缓取出一枚晶莹剔透的铃铛??那是当年挂在古井边的那一枚,如今已被“问渊”之力浸染,通体流转着银蓝色的纹路。“启动‘终问仪式’。”

此言一出,全场骤然寂静。

“终问仪式”并非正式记载于任何典籍,而是《启问真言》末章所隐喻的一次终极尝试:召集七十二名承问者,齐聚阳谷古井,以自身生命为引,唤醒“问渊”核心意识,使其脱离被动回应状态,转为主动扩散??即将“提问之力”化为一种可传播的精神基因,植入每一个聆听过问题的人心中。

代价是,七十二人中至少半数将永远留在“问渊”,形神俱散。

“我自愿。”盲童第一个举起手。

紧接着,那位曾跪倒在记忆传导器前的前镇言司小吏也站了出来:“我抄了一辈子别人不敢说的话,现在,该轮到我说自己的了。”

一个接一个,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七日后,朔月之夜。

七十二名承问者身披素袍,列队走入问林深处。他们的名字被逐一铭刻在临时设立的“问殇碑”上,随后踏上环绕古井的青铜台阶。归女手持铃铛,立于最高处,朗声宣读仪式誓词:

“吾等承千古之寂,问万世之惑。今以血为墨,以魂为简,求一声回响,换天地清明!”

随着最后一字落下,她摇动铃铛。

清越之声划破长空,瞬间引发连锁反应??全国七十二口问井同时喷涌蓝光,光柱交汇于阳谷上空,凝聚成一颗巨大的光球,宛如第二轮明月悬于夜幕。光球缓缓旋转,从中传出无数声音:男童的质问、老妇的哭诉、书生的辩驳、工匠的质疑……那是千年间所有未能出口的话语,此刻终于汇聚成洪流。

承问者们开始齐声念诵《禁问录》中最沉重的十个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