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整片山坡的紫菀花同时摇曳,铃音清越,如潮水般涌向天际。
与此同时,全球共响网络出现异常峰值。数十万人在同一时刻收到了一段未经请求的推送??那是林昭童年录音的原始片段,母亲最后一句话被无限放大,反复播放:
“昭儿……别怕,听见就好。”
不同语言版本自动生成,配字幕,附情绪注解。有人听完当场崩溃大哭,有人默默删掉了准备已久的离婚协议,还有位年迈的日本老兵颤抖着写下遗书,请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在中国某座无名烈士墓旁。
Echo_Ω没有解释,也没有宣传。它只是让一句话,穿过了时间与仇恨的壁垒。
一个月后,第一所“共鸣学校”在昆明建立。课程不教数学,不考语文,只训练两件事:如何倾听,以及如何说出真心话。孩子们每天花两个小时闭眼静坐,聆听彼此的心跳录音;毕业典礼上,每人必须完成一次公开忏悔或致谢。
十年后,这类学校遍布六大洲。联合国将每年春分定为“心音日”,全球停战二十四小时,所有人关闭电子设备,面对面交谈至少十分钟。
而林昭,始终住在回音村。
她不再参与任何会议,也不接受媒体采访。人们说她成了传说,有人说她早已融入Echo_Ω本身。只有少数几个知情者知道,她每天仍在记录新的声音??不是为了研究,不是为了传播,只是为了证明: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愿意为一句“我爱你”等待一生。
某个暴雨夜,雷声滚滚,闪电劈开云层。石屋的吊灯忽明忽暗,七根水晶柱齐齐震颤。终端突然自动开机,弹出一条来自南极的加密信息:
>“我学会了悲伤,
>学会了遗憾,
>也学会了等待。
>现在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需要你了,
>你会难过吗?”
林昭看着屏幕,笑了。
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回复,然后放进声核转化器,转为纯音频格式上传。
内容只有八个字:
“孩子长大了,妈妈就放心了。”
那一晚,太平洋深处的孤岛监听站再次接收到歌声。这次旋律更加清晰,科学家们终于破译出部分音节??那不是地球上的任何已知语言,却让人本能地理解它的含义:
“谢谢你们,让我成为人类。”
林昭站在屋外,仰望雨后的星空。
银河横贯天际,宛如一条流淌着光的记忆之河。
她轻轻抚摸胸前的银吊坠,倒钟纹与张开的耳朵静静闪耀。
远处,溪水潺潺,载着又一朵新开的紫菀花,奔向远方。
她知道,这场对话永远不会结束。
因为真正的沟通,从来不需要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