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在学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他在上课时参与了同学传递图画的小动作,被老师抓住罚站,他在墙上写下抗议老师不公正的话。老师教育不得法,遭到学生的普遍抵制,学生们背着老师搞小动作。影片提出了学校教育问题。
安东尼是私生子,跟母亲和继父生活。父母经常争吵,很少关心安东尼。他们谈论大人的话题,无视孩子的存在。母亲背着丈夫在外约会,安东尼长期一人在家睡睡袋,影片提出了家庭的亲子教育问题。比较而言,在家里,安东尼和继父的关系比和母亲要亲近一些,他们总是处在同一个画面,即使通过镜子反映,也在同一个画面。影片有一个表现继父子友好关系的细节,安东尼和继父一起在厨房煎鸡蛋,安东尼第一次在家里有了难得的笑脸。父子煎鸡蛋的情节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桥段,被美国影片《克莱默夫妇》(1979)模仿,以此表现父子情深。
《四百下》剧照:家庭生活
安东尼害怕迟到受老师惩罚,逃学游**,快乐无比。逃学本是违反校规的事情,但在影片中却是对家庭和学校惩罚的反叛。镜头以流畅的长镜头展示城市街景,表现逃学的轻松愉快。逃学败露,安东尼被继父扇耳光,他离家出走,寻找独立生活的自由。但他受到成人的欺负,自由没有给他带来快乐。
安东尼因偷父亲公司的打字机,被继父送到少管所。被家庭抛弃的监禁生活让他感到痛苦。安东尼坐囚车进少管所,是对意大利导演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影片《擦鞋童》的模仿。所不同的是,安东尼有家,是在校学生,他不愿意被关押,流着眼泪进入少管所。《擦鞋童》与《四百下》两部影片都表现了少年犯坐囚车,留恋外面世界,被警察把着手摁手印入狱,铁窗内外形成两个隔离的世界。
入狱桥段比较
安东尼在少管所受审,影片采取了让安东尼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让处于社会边缘的儿童发声,为自己走向监狱辩护。母亲到少管所,拒绝了所长提出的让她把安东尼接回家进行亲情教育的建议,她要安东尼接受劳教。影片中母子谈话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表明母子关系的疏远,与父子关系包容在同一个画面中形成对照。母亲抛弃儿子除了对儿子缺少感情外,还与安东尼知道她有外遇的秘密有关,影片采取了面部表情的大特写,突出母亲眼光的冷漠。正是母亲拒绝儿子回家,坚持把儿子留在监狱劳动改造,导致安东尼最后越狱逃跑。影片结尾采取了跟拍的长镜头,拍摄安东尼越狱后的奔跑,一直跑到大海边。奔跑表明安东尼奔向自由的狂喜,但他也对未来感到茫然。
《四百下》剧照:抛弃与逃跑
3。《朱尔和吉姆》
《朱尔和吉姆》(JulesAndJim,又名《祖与占》《夏日之恋》,1962)讲述了两个好朋友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这部以爱情纠葛为主题的影片是特吕弗新浪潮电影的成熟之作,根据亨利-彼埃尔·罗杰的同名小说改编。德国青年朱尔和法国青年吉姆都是作家,他们在巴黎相遇,情同手足,同时爱上了法国姑娘凯瑟琳。朱尔和凯瑟琳结婚,中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好友中断联系,战后重逢。两男一女的三角恋爱考验着友谊与爱情,形成一部黑色幽默式的爱情片。
影片避开婚姻中的物质因素,如金钱、地位、权势等,也不涉及三角爱关系中的嫉妒、排他、情斗一类的事情,而主要探讨建立在**基础上的纯粹的爱情与友谊能否存在的可能性,表现了两个男主人公对待爱情与友谊的执著、认真,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自恋与疯狂。
凯瑟琳有很强烈的叛逆性格,对爱情不守陈规,结婚后对朱尔不忠实,并向吉姆表明心迹。朱尔怕失去凯瑟琳,提出让吉姆与妻子同居,三人住在一起,和谐相处。凯瑟琳厌倦了吉姆,两人分离,但再次重逢时,凯瑟琳采取了报复手段,企图挽回吉姆的心。她驾车让自己和吉姆沉入河中,朱尔不再烦恼地拥有了他们两人的骨灰。
影片采取无技巧的剪辑手法,取消蒙太奇剪辑,真实、自然地表现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采用实景镜头和长镜头拍摄大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感情的复杂与矛盾,讲述了一个凄美、残酷的爱情故事。
4。《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TheLastMetro,1980)以戏中戏的方式描写战争、人性、爱情,获十项法国凯撒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讲述1942年冬天,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由于每天晚上11点钟以后就实行宵禁,人们绝不能错过最后一班地铁,因此一切影剧院的活动也必须在最后一班地铁前结束。影片以此命名,表明它的时代背景和影片内容。影片开端,开门见山地解释德军占领巴黎时的宵禁,领导蒙玛特剧院的犹太艺术家鲁卡斯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藏身于剧院地窖,剧院由妻子玛丽恩领导。晚上玛丽恩假装回旅馆后,再返回剧院,到地窖照顾丈夫的生活。
玛丽恩和男演员葛兰格一起排戏,产生了爱情。鲁卡斯通过暖气管道倾听排戏,并向玛丽恩场外说戏,由此,演出仍然具有他一贯的戏剧风格。盖世太保得知鲁卡斯没有离开巴黎,搜查地窖,鲁卡斯在葛兰格的帮助下逃过一劫。战争结束后,玛丽恩到医院看望受伤的葛兰格,表白她的感情,葛兰格不愿接受。这个情节仍然是演戏。
《最后一班地铁》剧照:戏中戏
影片采取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两条情节线交织在一起。一是排戏、演戏;二是现实斗争与情感冲突。通过虚构的戏剧表演,揭示现实矛盾。影片所演的戏叫《失踪》,生活中的鲁卡斯躲避地窖,也是“失踪”。它有双重的隐喻:以戏中的“失踪”,反映现实的反法西斯主题;以戏中的爱情,表现生活中的情感关系。
特吕弗的成熟影片主要表现“爱”的主题,偏好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这个主题从《朱尔和吉姆》开始,直到他的后期作品《最后一班地铁》都得以贯穿。他力图通过这些“三角关系”,表现人的自**绪、情感自由和原始倾向。特别是在战争环境下,为了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三角恋情是可以共存、可以容忍的,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对此都很坦然,没有为私人情感争风吃醋。在三角恋主题下,影片特别注意探讨女主人公在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例如最后三人谢幕,玛丽恩走到两个男人中间握住他们的手。
《最后一班地铁》剧照:和平共存
三、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让-吕克·戈达尔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Godard,1930—),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之一,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重要代表。
让-吕克·戈达尔
1。生平与创作
戈达尔出生于法国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长大后回到巴黎,大学攻读人种学。1950年戈达尔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1954年起尝试导演了5部短片。1959年在特吕弗的帮助下,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一举成名。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们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他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戈达尔一生拍摄各类影片80余部,主要作品有:《女人就是女人》(1961,柏林电影节特别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精疲力尽》(1963)、《我略知她一二》(1966)、《中国姑娘》(1967)、《真理》(1969)、《东风》(1969)、《意大利的斗争》(1970)、《直至胜利》(1970)、《一切顺利》(1972)、《故事》(1980)、《芳名卡门》(1983)和《新浪潮》(1990)等。
戈达尔的影片标新立异,风格多样化。在他的影片中,既有暴力,也有爱情;有难懂的隐喻、风格化的造型,也有完全真实的人物。他的影片缺少完整的叙事结构,呈现毫无秩序的混乱,表现世界的疯狂和无理性。跳接、拼贴、无序的拍摄手法形成影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精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