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好莱坞“海斯法典”的规定,电影不得宣扬色情,不得描写犯罪分子的胜利,黑帮分子最终都要受到惩罚。《人民公敌》是汤姆被黑帮分子杀死,《美国往事》是马克希跳垃圾车自杀。
4。从不良少年到大黑帮
犯罪片讲述的故事很多是从青少年的不良教育开始,一些不良少年成为街头小混混,受成人犯罪分子的唆使,偷盗钱物,长大了当黑帮。在获得大量钱财后,终因黑帮火拼遭到毁灭,如《人民公敌》和《美国往事》。
犯罪片剧照:城市暴力
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犯罪片的排序通常有:《教父》《美国往事》《邦妮和克莱德》《唐人街》(,导演:罗兰·波兰斯基,1974)、《马耳他之鹰》(TheMalteseFal,导演:约翰·休斯顿,1941)、《小凯撒》(LittleCaesar,导演:马文·勒罗伊,1930)、《法国贩毒网》(TheFreion,导演:威廉·弗里德金,1971)、《肮脏的哈里》(DirtyHarry,导演:唐纳德·西格尔,1971)、《洛城机密》(L。A。tial,导演:寇提斯·汉森,1997)和《七宗罪》(Seven,导演:大卫·芬奇,1995)。
四、传统犯罪片:《人民公敌》
《人民公敌》由威廉·威尔曼导演,詹姆斯·卡格尼主演,表现美国禁酒年代一对黑帮朋友贩卖私酒,因内部斗争而被谋杀。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汤姆从小偷盗,长大后成为黑帮分子。他的言行粗野,即使成为黑帮大佬,仍然一副流氓面目。
《人民公敌》的暴力犯罪第一次出现了黑帮用机枪袭击的场面。汤姆的朋友被打死。美国黑帮猖獗,枪杀事件频仍,与美国可以自由买卖枪械有关。汤姆从枪械店得到手枪,雨夜复仇,反被黑帮打伤。早期影片不直接表现血腥场面,而是以汤姆进门、出门的切换来表现他被枪击。
影片为了表现谴责黑帮的道德立场,安排汤姆的哥哥为批判弟弟的对立立场。影片结尾,银幕上出现谴责黑帮分子的字幕,点明他们是“人民公敌”。
《人民公敌》剧照:黑帮受惩罚
五、黑帮家族的发展叙事:《教父》
1。关于《教父》黑手党
《教父》三部曲根据马利奥·普佐的同名畅销书改编,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1939—)导演。它是美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黑帮犯罪片,也是电影史上票房价值最高的影片之一。《教父》描写美国黑手党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取权力与犯罪堕落的故事,反映了美国20世纪的社会文化。美国黑手党主要由从西西里移民到美国的意大利裔美国人组成,黑手党是20世纪美国最大的黑帮组织。
黑手党(Mafia)一词起源于13世纪欧洲史上的“西西里晚祷事件”。1282年复活节晚祷时,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少女被法国士兵强奸,激起西西里人的义愤,他们自发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提出“MorteAllaFrancia,ItaliaAlela!”的口号(意大利文:“法国人死亡,意大利人事业”),Mafia是这个口号的头字母缩写,构成“黑手党”一词。最初的武装组织是形成黑手党的雏形。
美国黑手党在纽约有5大家族,他们的犯罪活动和家族内战,给美国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激起美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人们纷纷谴责黑手党的暴行,呼吁将黑手党赶出美国。为了挽救黑手党的生存危机,纽约黑手党5大家族之一的教父乔·克隆博进行舆论公关。1970年克隆博成立了拥有150万会员的“保卫美籍意大利人公民权利同盟”,并在纽约组织了10万人的游行,迫使司法部长米歇尔下令禁止公开使用“黑手党”一词,因为美籍意大利人认为这是一种种族歧视。
为了改变美国民众对黑手党的恶劣印象,克隆博开始通过电影文化炒作黑手党,派拉蒙制片公司于1971年推出以教父卡罗·甘必诺为原型的电影《教父》。《教父》上映,获得巨大成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黑手党的固有认识。黑手党渡过了在美国最艰难的时期。
2。《教父》简介
《教父》第一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纽约意大利裔黑手党教父唐·维托·科利昂家族的故事。科利昂拒绝贩毒,长子桑尼遭到暗杀,自己也身负重伤,心脏病发作死亡。退伍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尔继承教父身份,屠杀了父亲的5个黑帮仇家。
第二部时空交叉,叙述科利昂两代教父的犯罪生涯。维托·科利昂从意大利西西里只身到纽约谋生,走上黑社会犯罪道路。20世纪50年代,迈克尔掌管黑手党家族权力后,把犯罪事业扩大到美国其他州,不惜杀害背叛自己的胞兄弗雷多,自己婚姻也破裂。
第三部20世纪80年代,老年的迈克尔寻求将犯罪家族的生意合法化,有意退出黑社会。他阻止女儿和自己的接班人(侄子)———科利昂家族新教父的恋情,影片结尾谋杀迈克尔的子弹误杀了爱女,迈克尔在悔恨中死去。
《教父》描写黑手党犯罪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涉及的戏剧冲突一以贯之。第一部涉及黑手党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的矛盾;第二部表现黑手党集团与美国政府的矛盾;第三部表现黑手党向国际领域进行帝国式扩张。
《教父》是黑帮犯罪片发展的一个高峰,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超过了以往的黑帮犯罪片的水平。第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奖(科波拉和普佐共享);第二部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第三部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
3。开端分析:康妮婚礼
《教父》第一部开端,维托的女儿康妮的婚礼展示了科利昂家族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在康妮结婚这一天,一个商人向维托·科利昂求救,并称维托为教父,时长7分钟,表明影片讲的是黑手党家族的故事,维托成为与官方相对的黑社会主持正义的象征,影片用他的背影来表现他社会控制的威权。接下来19分钟是康妮婚礼的主要场景,向观众介绍了科利昂家族的成员、身份,以及他们在黑帮家族中的地位。
全家福照片显示了科利昂家族的兴盛和谐,但它的不和谐也是从这张全家福照片开始。家族新成员康妮的丈夫卡洛,带来家族的矛盾和成员死亡。全家福也把分别叙述的人物总汇在一起,表明开端段落的结束。围绕科利昂家族的戏剧性冲突是家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冲突,通过康妮婚姻,故事一下子进入了戏剧性情境。
《教父》剧照:康妮婚礼
康妮婚礼的开端体现了电影结构为结尾而写开端的创作理念,有什么样的开端,就有相应的几种不同结尾的呼应。与结婚联系的是生子、离婚、丧偶、幸与不幸等。康妮结婚之后,有生子、受丈夫卡洛虐待,指向的结局是卡洛被迈克尔谋杀,康妮成为寡妇。开端与中段的联系则推进了故事发展。在康妮婚礼段落,交叉叙述家族的生意,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引出家族故事的发展方向。
4。结尾剪辑分析:行洗礼
《教父》剪辑技巧十分著名,比如第一部结尾段落“行洗礼”,两条情节线平行交叉剪辑,形成讽刺与对比。一边是迈克尔在教堂为妹妹的孩子行洗礼仪式;一边是迈克尔的手下在执行他的血洗5大黑帮家族的指令。
影片中迈克尔妻子凯的手解开婴儿头上的缎带,好让他接受涂油仪式,同时迈克尔的下属洛可在一个房间架设机关枪。这两个特写镜头的剪辑采取动作剪接点,解缎带伸出的手切换到架机枪伸出的手,手的动作和方向一致,使镜头衔接流畅自然,观众感觉不到镜头转换的痕迹。
神父为婴儿涂油,摄影机从左向右横摇。理发师为顾客(迈克尔的下属席西)涂抹刮胡膏,摄影机同样从左向右横摇。这表明两件事同时发生。这种平行蒙太奇是一种仪式的净化过程,杀人前先刮胡子,隐喻了洗礼下的大屠杀。
“洗礼”和“教父”是两个双关语,“洗礼”既是水洗(给婴儿),也是血洗(屠杀);迈克尔既成为外甥的教父,也成为黑手党的“教父”。这些含义既是剧情的安排,也是主题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