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电影著作 > 第二节 蒙太奇理论创立者爱森斯坦(第3页)

第二节 蒙太奇理论创立者爱森斯坦(第3页)

5。结构重复

影片第2部分军官要枪杀反抗的水兵,但水兵的一声“弟兄们”呼唤,使举枪的水兵放下了枪支。第5部分波将金号起义,又是水兵的一声“弟兄们”呼喊,使得包围他们的其他军舰摇下了大炮,支持起义。这两次“弟兄们”具有结构重复的意义,构成了故事情节。爱森斯坦在《结构问题》一文中指出:“确定各部分在结构上的连接和联系的这类手法中,最简单的手法之一就是重复手法。”“这种重复首先帮助我们对作品产生完整的感觉。”[7]《战舰波将金号》实践了结构的重复。结构的重复是电影采取最多、最常见的手法,中外电影广泛使用。从美国导演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重复寻找“玫瑰花蕾”之谜的采访结构,到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重复上路讨一个说法的上访结构,都具有结构的重复的特点。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重复“弟兄们”

《战舰波将金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最初遭到西方国家禁映,但是受到法国和德国先锋派理论家的好评。它超越政治界限,成为世界电影公认的经典作品。它的巨大成就体现在影片完美的蒙太奇手法。

四、理性蒙太奇实践《十月》

《十月》(October,1927)是爱森斯坦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10周年拍摄的,展现了十月革命中的重大事件与人物。如影片中出现了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的场面,并第一次出现了列宁形象。托洛茨基是十月革命的军事总指挥,影片完成时恰逢托洛茨基被批判,影片禁映,直到1958年解禁。

爱森斯坦在总结《战舰波将金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蒙太奇理论,认为通过画面,可以使视觉形象转化为理性认识,为了突出主题,应该加强隐喻。这种理性观念造成了思想大于形象的情况,削弱了电影审美的丰富性,影片的思想说教和牵强附会严重。《十月》可称为这种理性蒙太奇的实践,虽然有很多精彩的镜头,但是结构散乱,比喻牵强。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工人罢工,士兵起义,沙皇军队兵变,占领冬宫,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3月15日退位。统治俄国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史称二月革命。影片采取理性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对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的不满,用夸张的头像表现对临时政府官员的讽刺;用镰刀、枪支表明二月革命是工农兵取得的,工农兵才是俄罗斯公民。

《十月》剧照:二月革命

影片第一次出现了列宁的银幕形象,为以后的银幕列宁打下了基础。爱森斯坦处于革命热情高涨的时代,他只注意表现群体形象,很少个人形象塑造。包括列宁,也只是群体中的一员,一个热情的宣传者。灯光赋予蒙太奇电影一种特殊的外观,苏联蒙太奇电影塑造人物一般不使用柔和的辅助光和背景光,人物直接出现在黑色的背景之前,用两侧的光突出人物的轮廓,脸形隐在黑暗中。塑造列宁也如此。

《十月》剧照:列宁

影片用车轮的重复转动隐喻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种蒙太奇的人为痕迹明显。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影片采取花环时钟与庆典大会重复的交叉剪接来表现。全世界各地时间都表现了这个历史的瞬间。正如爱森斯坦说:“这座钟表给我提示了独特的蒙太奇处理:临时政府倒台的时刻在主表盘上按彼得格勒时间显示出来,同时我们又以一系列小表盘上的伦敦时间、巴黎时间、纽约时间对这一时刻加以反复。……仿佛使各国人民共同感受了这一瞬间———工人阶级取得胜利的瞬间。”[8]

《十月》剧照:胜利

五、小结

爱森斯坦是苏联蒙太奇理论的创立者,在电影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许多电影思想至今还有很大的启发性,比如关于结构重复的理论。他的蒙太奇在当时是重大的发明创造,配合苏联的革命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蒙太奇从抽象观念出发,强调冲突,重视局部对比的表达,比较生硬和牵强,常常离开事件叙述的时空关系,带有强制性。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属于狭义蒙太奇,表现镜头组接的效果。他的蒙太奇停留在镜头的层次上,强调导演的主观理念赋予作品的意义。

思考题

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2。分析《战舰波将金号》的艺术手法。

3。比较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的异同。

[1][苏联]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44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同上,277页。

[3]同上,282页。

[4]同上,297~298页。

[5][苏联]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选集》,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33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6]同上书,339页。

[7][苏联]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选集》,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45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8][苏联]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29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