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电影著作 > 第三节 美国喜剧片(第2页)

第三节 美国喜剧片(第2页)

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卓别林名誉博士学位;1971年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团高级绶带;曾经对他进行迫害的美国,也于1972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奥斯卡荣誉金像奖,卓别林与美国和解。

2。银幕形象夏尔洛

卓别林擅长塑造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讽刺现实生活。这些小人物的定型人物是流浪汉夏尔洛。他是卓别林喜剧形象的标志。夏尔洛的银幕造型是卓别林著名的化妆———圆顶帽、小胡子、灯笼裤、大皮鞋和文明棍。卓别林曾经解释说,小胡子是虚荣心的象征;瘦小的外衣和肥大的裤子是一系列可笑行为和笨拙举止的写照;而手杖呢,不但是纨绔子弟的标记,而且可以用它勾住别人的腿或肩膀,增加喜剧效果。

卓别林的银幕形象:流浪汉夏尔洛

夏尔洛的第一次银幕亮相是在1914年卓别林来到美国后拍的第二部影片《威尼斯小孩赛车记》里。卓别林在影片中只是一个配角,但是他有很强的镜头意识,一再抢镜头,他的装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夏尔洛是个四处漂泊、热爱生活的流浪汉。《流浪汉》表现了典型的英雄救美,而爱情总是在最后一刻失去,使流浪汉的快活中增加了一种伤感情调。

3。代表作品

《淘金记》(TheGoldRush,1924)是卓别林最优秀的杰作。影片以美国西部淘金热潮为背景,描写淘金者在饥寒交迫下的生存状态。通过流浪汉夏尔洛的经历,表现爱与苦难、饥饿与贪婪的主题。

卓别林的电影大多是在好莱坞的摄影棚拍的。《淘金记》来到北方阿拉斯加拍摄雪地外景,成为卓别林影片中的独特画面。《淘金记》拍下了卓别林电影的经典场面。夏尔洛因饥饿煮皮靴吃,把皮靴当鱼肉,吃得津津有味。这表现了卓别林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肢体语言。

《淘金记》把淘金的艰险用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表现出来,让观众在笑声中产生期待心理,关注人物命运。悬崖上的木屋就是一例。

卓别林反对有声片。在好莱坞已经出现有声片4年之后,他继续拍摄了默片《城市之光》(CityLights,1931),一举成功。影片描写流浪汉夏尔洛帮助盲人卖花女的故事,表现穷人的同情怜惜之情,充满感伤情调。卓别林亲自为影片谱曲,注意讲究音乐效果。强烈的音乐伴奏是这部影片的特点。夏尔洛被诬入狱,出狱后重见卖花女,她已治好眼睛,两人相认。影片以流浪汉嘴衔花的特写结束,它是卓别林特有的具有女性羞涩魅力的影像,表达了人性的力量。

《城市之光》剧照:羞涩的笑

《摩登时代》(ModernTimes,1936)是卓别林转型之作,脱离了早期喜剧片的伤感气息,转而讽刺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扭曲。由于采用机器生产,配套的机器把生产劳动变成简单和重复的操作。大机器生产为资本家增加利润,给工人带来的却是失业、贫困和饥饿。影片描写工业文明把工人变成机器的奴隶,工人举行罢工斗争,夏尔洛也参加到这一斗争中。《摩登时代》最著名的镜头是机器对人的控制。卓别林设计的人被卷进机器齿轮的夸张镜头,想象奇特,具有强有力的讽刺力量。

《摩登时代》剧照:机器控制人

《大独裁者》(TheGreatDictator,1940)以希特勒为原型塑造人物形象,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对白电影。卓别林利用自己和希特勒相似的长相,把独裁者希姆克演绎得惟妙惟肖,表达了反对法西斯希特勒的侵略扩张的主张。他揭示了人性深处存在的希特勒欲望,希特勒不是个别现象。卓别林扮演的理发师被误认为希特勒,在法西斯军队中发表演讲。他借此机会批判法西斯独裁,宣扬人类自由和平。

卓别林的代表作品表明,他是反抗专制、争取个人权利的象征。他是一个当代的堂吉诃德,为了正义和理想而斗争。由于他的天才,他成为当代的世界性人物。

4。影像风格

卓别林电影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这是他的表演风格。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的身体上,关注肢体动作带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淘金记》的面包舞不仅是手动,还有头动、肩动、身子动,全身协调。眼神随着动作变化,表现了卓别林高超的肢体技艺、动作协调,这是卓别林独有的。《城市之光》开端,流浪汉正在雕塑上睡觉。他的一系列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逗笑与庄严的剪彩活动形成强烈的对照,寓意尽在不言中。《淘金记》中出现鸡的幻觉。它由卓别林的肢体动作引起鸡的动作的联想,想象奇绝。

《淘金记》剧照:鸡的幻觉

卓别林影片的故事是一连串的喜剧动作,他的剪接细腻而流畅,按照喜剧动作的节奏,把不同镜头连接在一起。《巴黎妇人》(1923)是一部卓别林导演却没有饰演主要角色的影片,它的制作非常精细,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逻辑的连贯性,剪接细腻。

卓别林影片视觉形象的隐喻十分突出,使得画面的空间表现力极具张力。《摩登时代》开端画面是一群羊涌进牧场,它与工人上班涌进工厂相切换,形成蒙太奇的视觉隐喻。人已沦为牧场的羊,他们是机器的奴隶。《大独裁者》希特勒抱着地球仪跳舞,表达了他想统治世界的野心。而地球仪的破裂宣告了希特勒的最后结局。拍摄此片是在希特勒灭亡前5年,这一视觉形象具有充分的隐喻性。

卓别林影片的视觉隐喻

默片时代的喜剧艺术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而不是镜头的变化。卓别林说:“全景对我来说,是完全不可缺少的,因为我演戏的时候,我的腿、我的脚和我的脸,每一样都在表演。”因此卓别林的电影,多是全景镜头,特写用得比较少。他的全景镜头具有长镜头特点,突出和强化了画面的真实性。

在《舞台生涯》(1952)中,卓别林与基顿有一段同台演出。同时代的两个喜剧大师都已进入老年,各自都保持着个人的独特风格。拉小提琴的卓别林位于舞台中心,伴奏的基顿仍然是一脸木讷的表情。

《舞台生涯》剧照:基顿与卓别林

四、小结

喜剧片是美国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获得轻松愉快、讽刺搞笑的喜剧效果。拍摄主要采取全景镜头,有利于展示喜剧表演的全身肢体动作。美国喜剧片黄金时代产生了两个著名的喜剧大师基顿和卓别林,他们依靠自己的肢体语言和即兴表演形成了不同的喜剧片风格。基顿以冷面笑星著称,卓别林凭塑造的小人物夏尔洛形象深入人心。

思考题

1。美国喜剧片特点是什么?

2。基顿喜剧片风格与特点是什么?

3。卓别林喜剧片风格与特点是什么?

4。卓别林不同时期的代表影片有哪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