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电影剧照 > 第四节 印度电影与雷伊(第2页)

第四节 印度电影与雷伊(第2页)

1。生平与创作

雷伊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祖父是印度著名的儿童杂志创始人,父亲则是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学家。雷伊大学学的是物理和商业,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任画师。1947年,他与友人成立“加尔各答电影协会”,发现了许多当代杰出的美国导演,包括他最喜欢的约翰·福特。1950年雷伊在英国看了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对电影有了新认识。1951年,法国导演让·雷诺阿来到加尔各答,雷伊伴随他在加尔各答的郊区寻找新片《大河》的外景,并决心献身于电影事业。

萨蒂亚吉特·雷伊

雷伊一生导演37部电影,大部分由自己写剧本或改编剧本,他的影片在戛纳、威尼斯、柏林都得过大奖。1963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将他列为世界11位最杰出的导演之一。1992年3月,雷伊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电影特点

雷伊电影的最大特色是舒缓的诗意与悲剧感,用充满诗意的电影语言去呈现人物在崇高和卑微、信仰和**、苦难和幸福中走过。影片反映印度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寓意深刻、见解独到、手法细腻、抒情优美,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但印度观众对雷伊电影反应不热烈,认为他的电影不娱乐。

三、“阿普三部曲”:成长的故事

“阿普三部曲”(TheApuTrilogy)包括三部影片,它是一个成长三部曲,是雷伊的代表作。

第一部《道路之歌》(SoleRoad,又名《大路之歌》,1955)根据印度作家毕弗德布塞巴纳的小说《小路》改编,获1956年第9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人权证书奖,是首部在欧洲电影节获得认可的印度电影。

“道路”指阿普童年生活的乡村小路,寓意人生之路的开端。阿普的成长从脚下的乡村小路开始,他在这条小路上目睹了童年经历的种种事情。影片是对人生最早经验的叙事。

影片并没有8岁儿童阿普独立的故事,只是采用阿普的视角,通过他的眼光,以纪实的手法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乡村风俗、阿普和亲人的故事。乡村风俗包括演戏、婚嫁、小商贩等,亲人故事包括姐姐、婶婶、父亲、母亲的故事。阿普在观察中长大。影片最突出的风格是写实,摆脱了印度传统歌舞、传奇电影的模式,从现实取材,以纪实风格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严肃,充满诗意。

第二部《不屈者》(TheUnvanquished,又名《大河之歌》,1956)获195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58年三藩市影展最佳导演奖。影片讲述阿普随父母来到城市,父亲当牧师,在他10岁时因病去世。母亲帮佣带他到铁路边的小镇,供阿普上学。阿普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加尔各答上学。他边上学,边打工。阿普中学还未毕业,母亲便积劳成疾去世,阿普成为孤儿。影片反映阿普和父母的关系,表现他的顽强奋斗精神。

第三部《阿普的世界》(Theur,又名《大树之歌》,1959)获得1962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1960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讲述阿普因缺钱被迫放弃学业。朋友邀请他参加堂妹的婚礼,婚礼因新郎突发精神病而取消。阿普为了维护新娘的名誉,同意与她结婚。阿普的妻子难产而死,阿普悲痛欲绝,对儿子怀恨在心,5年不相认。最终在责任、义务、父子情的感召下,他与儿子见面,带着儿子去闯**新的世界。

“阿普三部曲”从阿普的出生写到阿普成年做父亲,他的性格越来越分明。第一部童年阿普是一个沉默的儿童观察者,以他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自己的性格不突出。第二部少年阿普性格倔强,做事很有主见,发奋读书,对人生充满信心。第三部青年阿普性格开朗,有思想见解和诗人的豪放乐观,经历丧妻而成熟。

“阿普三部曲”有两个突出的主题:贫困与死亡。贫困可以改变,死亡却是人类不可逾越的局限,也是人生悲剧的体现之一。导演在阿普的成长过程中,安排了他的一系列亲人的死亡。第一部姐姐去世;第二部父母去世;第三部妻子去世,人生的悲剧感一部比一部深刻。透过死亡,阿普直面人生悲剧,不断成长与成熟。形成影片悲而不哀的英雄气概。

“阿普三部曲”剧照:人生悲剧感

阿普的成长故事都发生在路上,路的意象特别突出,形成三部曲“在路上”的叙事结构。第一部童年,贯穿乡村土路,结尾通向外面世界。第二部少年,贯穿铁路、水路(河流),结尾通向加尔各答。第三部青年,贯穿铁路、公路,结尾通向世界。铁路在三部曲中逐渐清晰突出,代表阿普与世界的联系。

“阿普三部曲”剧照:在路上

四、小结

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奠定了他在印度电影史上的地位。他开创了写实主义的电影风格,成为印度50年代“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电影划清了娱乐片和严肃片的界限,打破了印度商业歌舞片的传统,使印度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获得崇高的地位。

思考题

1。印度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2。形成印度电影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雷伊在印度电影史上的地位?

4。分析“阿普三部曲”的艺术结构与思想特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