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它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ioSocialistRepublics,USSR)。1917年10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吸纳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苏联解体后分为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15个国家。
苏联期间,苏联电影对世界电影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20世纪20年代爱森斯坦等人创立的蒙太奇学说是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30年代形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成为世界电影中的主要电影流派之一,影响了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影响了苏联民族电影的发展。
一、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苏联政权从创建之日起,就重视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作用,20世纪20年代的蒙太奇学派也被纳入宣传革命运动的历史中。1931年,以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义,苏联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1934年,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艺创作的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表现苏联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动人民,塑造正面人物,描写革命英雄、党的领袖、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党的干部、经济工作者、工程师、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等。
20世纪30—80年代,苏联电影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1990年6月,全苏电影工作者大会投票通过取消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不再被人提起。
2。从成熟到低潮(1930—1953)
20世纪30—40年代苏联电影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突出阶级斗争,反映革命题材,表现卫国战争。代表作品有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阳》(1934,小说作者富尔曼诺夫),米哈伊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1937)、《列宁在1918》(1939)和维尔托夫的《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等列宁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在苏联推行个人崇拜,生产了大批歌颂斯大林个人的电影,如《宣誓》(1946)、《攻克柏林》(1949)、《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49)等。斯大林对电影生产直接干预,打击了电影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电影进入低潮期,1952年全苏联只生产了5部电影。
3。从解冻到调整(1954—1980年代中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公开反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文艺解冻,开始全面的非斯大林化。电影代表作有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第四十一》(1956),米哈依尔·罗姆的《一年中的九天》(1962)、《普通法西斯》(1965)和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
60年代是苏联反自由化时期,批判解冻期出现的对苏联的不同意见者,电影创作又一次陷入低潮。70年代中期,苏联党和政府再次调整电影政策,放松对电影的限制,电影再次得到发展。80年代的电影题材丰富。生活题材影片有格里高利·达内利亚的《秋天里的马拉松》(1979)、符拉基米尔·缅绍夫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79)、古纳尔·茨林伊斯基的《湖畔奏鸣曲》(1976)、梁赞诺夫的《办公室的故事》(1977)和《两个人的车站》(1982)等。战争题材影片有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邦达尔丘克的《他们为祖国而战》(1974)、阿洛夫、纳乌莫夫的《岸》(1984)、托道罗夫斯基的《战地浪漫曲》(1984)等。
二、创造列宁电影的导演罗姆
米哈伊尔·罗姆
米哈伊尔·罗姆(MikhailRomm,1901—1971),苏联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和电影理论家,是享誉世界影坛的大师。一生成就辉煌,编导过苏联经典影片,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普通法西斯》等。罗姆出生在政治流放犯家庭,毕业于大学雕塑系。1928年进入电影界,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40余年。同时又在莫斯科电影学院教学,培养了著名导演米哈尔科夫、塔可夫斯基等。
1。列宁电影
罗姆以拍列宁电影而著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马克思主义者、俄国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苏联创建者、列宁主义的提出者,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他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24年1月21日,因脑溢血逝世。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
史楚金(1894—1939),苏联人民演员,以演列宁而闻名。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超过史楚金对列宁的饰演,通过史楚金,观众认识了列宁。
列宁与演员史楚金
2。《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十月》(LenininOctober,1937)的背景是1917年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之后。剧情是当年10月7日,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堡,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敌人到处搜捕列宁,而人民却千方百计保护他。瓦西里给列宁担任警卫,对自己妻子也不说列宁是谁。起义胜利后,列宁走上冬宫大厅,宣布了胜利的消息。
历史中的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光明正大回到俄国的,受到彼得堡工人的夹道欢迎。电影处理成秘密回国,受到追捕,显示了形势的紧张和严峻。影片以列宁秘密回国为开端,具有追捕情节,同时表现了列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大胆机警的作风。
《列宁在十月》剧照:追捕列宁
冬宫是临时政府所在地,布尔什维克依靠海军、陆军和工人武装,占领冬宫。十月革命的总指挥是托洛茨基,他当时是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主席,由于20年代托洛茨基受到斯大林排斥被开除出党,本片把总指挥改为列宁,与历史不合。片中列宁策划和指挥起义首尾呼应。
《列宁在十月》剧照:占领冬宫
3。《列宁在1918》
《列宁在十月》的上演获得巨大成功,罗姆继续拍摄《列宁在1918》(Leninin1918,1939),同样获得成功。演员史楚金继续饰演列宁,因积劳成疾,在电影杀青之前去世,由其他演员继续扮演列宁。
影片选择1918年列宁遇刺事件设置情节,故事性强,以通俗的暗杀情节讲述伟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电影的群众性和号召力,吸引广大观众,拉近伟人和民众的距离,这是列宁电影成功的一大原因。影片中《真理报》主编布哈林没有出场,通过敌对势力口中介绍,布哈林也将参加他们的秘密会议,推翻苏维埃,组建新政府。布哈林就此成为暗杀列宁的幕后策划者。克里姆林宫卫队长是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他向瓦西里报告暗杀列宁的情报,自己又被潜入苏维埃的间谍打死,使得影片的故事具有错综复杂的谍中谍关系,情节紧张。
《列宁在1918》剧照:谍中谍
由于政治原因,影片把列宁遇刺嫁祸于《真理报》主编布哈林,严重歪曲历史。布哈林(1888—1938)是苏联政治理论家、革命家、思想家、经济学家,曾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30年代因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主张,被开除党籍,并被指控委派间谍刺杀列宁等国家领导人,1938年被秘密枪决。1988年平反恢复名誉。
《列宁在1918》剧照:列宁遇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