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电影剧照 > 第二节 蒙太奇理论创立者爱森斯坦(第1页)

第二节 蒙太奇理论创立者爱森斯坦(第1页)

第二节蒙太奇理论创立者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1898—1948)是苏联著名电影导演和电影艺术理论家,世界电影的先驱。主要贡献是创建了蒙太奇理论。

一、生平与创作

爱森斯坦出身建筑师家庭,曾就读于彼得格勒工程学院,1918年参加红军,担任绘制宣传画的工作。1920年复员,在莫斯科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剧院从事导演及舞台美术工作。1924年拍摄长片《罢工》,因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一举成名。以后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50岁因心脏病逝世。

1。意识形态批判

爱森斯坦在电影制作中,因苏联“左”的意识形态多次受到不公正对待。1927年拍摄的《十月》,因片中涉及的十月革命总指挥托洛茨基被苏共开除出党而遭禁映。1928年《总路线》完成后被谴责为“崇拜技术,反现实主义”,他再次修改,片名改为《旧与新》。1935年《白静草原》被下令销毁,他被指责为拍摄了一部有害的“形式主义”影片,并为此停职反省。1938年完成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讲述历史上俄国与德国战争,因当时苏德交好,不合时宜而被当局禁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入侵苏联,此片才被解禁。1946年《伊凡雷帝》第二集受到苏共中央发文批评,被认为是“反历史主义”。

1929年,爱森斯坦应邀到柏林参加《旧与新》首映式。政府同意他与基赛在国外考察有声电影。在欧美期间,爱森斯坦进行了系统讲学,后来他将这些讲演整理成书,陆续在国外出版。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著述一部部在国外出版,而他的许多影片却没能完成。他生前完成了7部电影,将电影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蒙太奇等手法,爱森斯坦赋予电影全新的表现力和复杂性,代表作是《战舰波将金号》。

2。蒙太奇理论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在库里肖夫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而来的。他成为这一理论的发明者。在苏联6卷本《爱森斯坦文集》中,蒙太奇理论占了很大比重。1923年爱森斯坦发表论文《杂耍蒙太奇》,提出了“杂耍蒙太奇”的概念。他说:“就形式方面而言,我认为杂耍是构成一场演出的独立的原始的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即组成单位)。”[1]他主张将杂耍节目,即精彩的、出人意料的表演片断作为戏剧的基础,把这些具有独立性的片断顺畅地连接起来,用统一的主题加以贯穿,以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产生电影的隐喻。杂耍蒙太奇为爱森斯坦的电影蒙太奇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蒙太奇1938》一文中,爱森斯坦指出蒙太奇的目的和任务是为电影服务,“这就是连贯地、有条理地叙述主题、情节、动作、行为,叙述一段戏内部和整个电影故事内部运动的任务”,“最大限度富于感情的、充满情感的叙述”[2]。蒙太奇之所以能够成为连贯内容的手段,在于它是“贯穿所有片段统一的总主题的局部图像”。这些局部图像联结成一个整体的概括性形象,也就是蒙太奇将两个片段组接在一起,产生新的形象。“由展开中的主题的诸因素中选取的片段A和也是从那里选取的片段B,一经对列起来,就会产生出一个能最鲜明地体现主题内容的形象。”[3]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观念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强制性地让观众接受导演的理念。对于这一点,爱森斯坦肯定地指出:“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性纳入创作过程中,使观众也经历一回作者在创造形象时经历过的同一创作过程。观众不仅是看到作品的各种图像因素,而且也像作者一样体验一次形象产生和形成的动态过程。这样大约就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做到在视觉上充分表达作者的感觉和意图,表达得像作者在进行创作和在创作想象中那样‘强烈地具体可感触地’看到的一样。”[4]

爱森斯坦和格里菲斯都是电影史上最具开创性的电影导演,发现并奠定了电影叙事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使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格里菲斯对蒙太奇的贡献在于实际操作,从拍片中发现了影片剪辑的秘密,找到了电影叙事的基本规律。爱森斯坦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电影剪辑理论,使电影不再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第一次独立表达意义。

二、杂耍蒙太奇剪辑《罢工》

《罢工》(Strike,1924)是爱森斯坦的第一部影片,1925年在巴黎艺术博览会上,为苏联电影赢得了第一个国际奖项。内容以十月革命前俄国工人罢工史料为基础,情节分为罢工前的工人生活,罢工的酝酿与发动,罢工被镇压。影片注重群众性场面和漫画手法,实践了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理论,调动了电影的一切杂耍手段,如多次曝光、叠化、交叉剪辑、富有感染力的构图等。

1。剧情相关元素的剪辑

剧情相关元素指与电影故事相联系的元素,它是电影故事的组成部分。《罢工》中的工厂、工人、工厂主、军警、工人住宅区等,都是电影故事的组成元素。这些剧情相关元素的剪辑,形成一种对比,加深观众的印象。

电影开端剧情相关元素是烟囱和工厂主的组接,表明工厂是老板的,老板像高高的烟囱一样主宰和控制工人。电影开端厂房外的全景画面中,工人位于前景,正在商量罢工的事情。背景是高大的烟囱和高压线。它不仅形成了工厂与工人的对比,还用影像构图表现了工人和工厂的对立关系。电影开端厂房内的全景,采用高角度的俯拍镜头,把工人置于机器之中,表现工厂对工人的压抑和包围。这些全景镜头是在烘托工人罢工的气氛。

《罢工》剧照:工厂与工人对立

2。非剧情相关元素剪辑

非剧情相关元素是指与电影故事时空无关联的视听元素。把非剧情相关镜头插入影片,可以造成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制造隐喻。在《罢工》大屠杀中,爱森斯坦插入与剧情无关的屠宰场杀牛的镜头,形成经典的“人的屠宰场”的隐喻镜头。工人像牛一样被杀戮。这种交叉剪辑是典型的杂耍蒙太奇。

《罢工》剧照:人的屠宰场

3。连贯剪辑与叠化剪辑

《罢工》的镜头剪辑有的十分短促,但是非常连贯。工厂主下达命令的连贯剪辑是通过道具电话来实现的。上下部门左手和右手的话筒变换把不同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它的重复动作与杂耍的左右手变化联系。

影片中把工贼与猫头鹰、狐狸、牛头狗的镜头穿插起来,采用换头术的方式把工贼与动物重叠在一起,形成杂耍蒙太奇。工贼被比作灭绝人性的禽兽,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在采用换头术式的杂耍蒙太奇组接后,影片有意安排了马戏表演的杂耍情节,既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是导演强调影片的杂耍蒙太奇特色。工贼像狗一样监视工人的行动,包括工人的娱乐活动。爱森斯坦为了突出杂耍蒙太奇的创作理念,在影片中有很多出人意料的隐喻。墓地的想象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情节,它像一首地狱的诗,表现民间文化的狂欢化精神。

《罢工》剧照:杂耍组接

三、辩证蒙太奇剪辑《战舰波将金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