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是伯格曼最后一部影片,具有自传成分。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伯格曼告别影坛之后,投入到自己醉心的戏剧舞台。
在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获得过9项奥斯卡提名。《处女泉》《杯中黑影》《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于1960年、1962年、1972年和1982年先后4次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自20世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伯格曼以简约的影像风格和沉郁的理性精神揭示人类精神状况,探索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世界影坛上极少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继承北欧电影的神秘主义,探讨神性与人性的关系,比较艰涩难懂。
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20世纪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如让-吕克·戈达尔。还影响了一代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
伯格曼晚年隐居瑞典波罗的海的法罗岛。他在2002年83岁时接受采访,谈到从电影中寻找清静,在法罗岛生活很开心。
2007年7月30日,英格玛·伯格曼去世,享年89岁。伯格曼的葬礼在他最后隐居的法罗岛上的法罗大教堂低调举行,官方以瑞典国旗降半旗的形式表达了对这位电影人的哀悼与怀念。
2。《英格玛·伯格曼拍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拍电影》(IngmarBergmang?renfilm,1963)是一部堪称电影拍摄教科书的珍贵纪录片。导演维尔格特·肖曼和瑞典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伯格曼拍摄《冬日之光》的过程中跟随伯格曼制作了这部影片。《伯格曼拍电影》的主演是伯格曼。影片共有5部分。一是布景搭建,对光线的来源严格按照生活的真实,修建教堂。二是伯格曼亲自为演员说戏排练。三是后期制作的时候,伯格曼亲自看片,认为动态画面的剪辑制造一种流动感,是电影剪辑最基本的原则。四是伯格曼对电影声音要求很严格,他认为电影本身就是音乐,不要轻易增加无声源的背景音乐,应该用混声代替音乐。五是对伯格曼及演职人员的幕后访谈、观众对《冬日之光》的反响。
3。《冬日之光》
《冬日之光》(Wi,1962)由伯格曼编剧、导演,是“沉默三部曲”中的一部,影片获得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大奖。
“冬日之光”是一个具有宗教意味的片名。光在《圣经》中的描写与上帝之光联系。上帝是无形无体的,它通过心灵之光来显现。《旧约》《新约》都写了上帝之光。“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无云的清晨。”(《旧约·撒母耳记》23章4节)“你必点着我的灯,耶和华我的上主必照明我的黑暗。”(《诗篇》18章28节)“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新约·马太福音》5章14节、16节)“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新约·约翰福音》1章)“我们中间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之话的,这人行在暗中,没有亮光,当倚靠耶和华的名,仗赖自己的上主。”光象征光明、希望、信念、勇气、自由民主。但在《冬日之光》中,上帝之光具有对上帝的质疑和讽刺。
《冬日之光》是一部室内剧,场景在教堂。主要人物有三个:牧师、渔夫和牧师的女朋友玛塔。影片着力探讨人际沟通,人与上帝的关系,具有浓厚的哲学气息。渔夫怀有对世界末日的恐惧,牧师给他的回答是必须指望上帝。渔夫精神抑郁自杀,牧师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玛塔是个无神论者,她怀疑上帝的存在,企图开导牧师。面对周围人对上帝存在的疑问,牧师仍然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堂宣讲上帝的光芒普照世界。
《冬日之光》剧照:上帝即爱
三、哲理电影:《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TheSeventhSeal,1956)是伯格曼的代表作,荣获第1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57)评委会特别奖。
1。片名“第七封印”释义
“第七封印”出自《圣经·新约》的《启示录》。“印”是指盖印的封泥,“封印”即用封泥把书封起来,即盖印封缄。《启示录》封书的印共有7印。《启示录》第5章写:“我看见坐宝座的右手中有书卷,里外都写着字,用七印封严了。”《启示录》写,能揭开七印的是羔羊(基督)。“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羔羊揭开七封印时,将是人类的大毁灭,《圣经》七印的内容描写世界末日的情景。最后一印———第七封印中有7个天使拿着7支号,每个天使吹号,就有灾难降临人间,人类受到惩罚。伯格曼用“第七封印”比喻人类在世界末日面对死亡的表现,探讨人性的种种问题和危机。
影片讲述在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瘟疫黑死病。骑士布洛克带着他的随从琼斯参加十字军东征归来,目睹了祖国被瘟疫吞噬。布洛克遇到了迎接他的死神,他和死神以棋对弈,思考人生,质疑上帝。
2。旅程结构
影片采取流浪汉小说的旅程结构。虽然故事情节松散,但是通过骑士的旅行将各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旅途中,骑士目睹了瘟疫中人性的虚伪。神学院学者偷死人身上的首饰,沦为小偷。沿途出现的受难队伍表现出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人类对死亡充满痛苦和恐惧。
《第七封印》剧照:瘟疫
旅程结构中,骑士一直受到死神的追逐,他通过与死神下棋的方式,来对抗死神,挑战死亡。与死神对弈,是旅程结构具体的情节之一,贯穿故事始终。死亡被拟人化为死神,以黑衣人的形象出现。
民间艺人约瑟夫夫妇带着1岁的儿子,驾着马车流浪卖艺。形成影片的第三条情节线。约瑟夫虔信宗教,他看见了圣母玛利亚带着圣子的幻像,表明圣母是民众的保护神,这是影片与瘟疫世界对立的人间天堂。约瑟夫一家代表善良和谐,他们热情款待骑士,激起骑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影片结尾是三条情节线合一。骑士与死神周旋,使得约瑟夫一家获救,逃出瘟疫。骑士旅行回家,死神追逐到家,第七封印宣判了人们的死刑。约瑟夫目睹死神牵着骑士的手舞蹈。
《第七封印》剧照:死刑
3。人物关系
影片的人物关系形成三组对照。
其一是骑士与随从,如同堂吉诃德与桑丘,分别代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宗教信仰与无信仰。人物关系充满矛盾张力。琼斯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他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处处与主人相对立,他既衬托骑士,也是独立的个人。
其二是骑士与死神,代表生与死、人与鬼的对抗关系,反映导演的哲学思想。基督教里面没有死神,导演用死神来比喻生与死的矛盾对立关系。人在死神面前经历各种检验和考验。
其三是骑士与艺人,分别代表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骑士怀疑上帝,质疑信仰,而艺人肯定信仰,忠于信仰。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反映了导演自己的思想矛盾。
4。影片主题
《第七封印》是一部哲理电影,运用梦幻、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人生、社会、人性的重大问题,宗教气氛浓厚。骑士向假扮牧师的死神忏悔,感到生命的虚空与上帝的飘渺,发出一系列的追问,质疑上帝:“仅凭一个人的感觉去理解上帝的意图真的就这么难吗?”“为什么他总是藏在半真半假的承诺和从未实现过的真相背后呢?”“当我们缺乏信仰的时候又如何守信呢?”“为什么我不能杀死心中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