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电影史时间线图解 > 第三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第2页)

第三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第2页)

埃德蒙特受老师的法西斯思想教育影响,认为生病的父亲,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无用的人。他毒死父亲,受到良心谴责,又被老师驱逐出门,没有人给予埃德蒙特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影片用细节表现埃德蒙特的孤独,连小孩都不愿和他玩,他只得一人爬到废墟楼上,玩玩具手枪,把钢管当滑梯,以此告别童年,最后跳楼身亡。

《德意志零年》剧照:走向死亡

四、获得奥斯卡特别奖的德·西卡

德·西卡

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DeSica,1901—1974),意大利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代表人物。

1。生平与创作

德·西卡出生于离罗马不远的索拉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恩贝托·德·西卡是一个对表演事业有着强烈兴趣的银行职员,鼓励相貌英俊的儿子去追求演艺生涯。德·西卡16岁开始做演员,以后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西卡由表演转向了导演,导演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擦鞋童》和《偷自行车的人》。

德·西卡共执导了34部电影,主演过150多部电影。他的导演成就超过他做演员的成就,他是电影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获得了多项国际奖项,其中包括四次奥斯卡奖。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创立以前,他的《擦鞋童》和《偷自行车的人》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获得了奥斯卡的特别奖。《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悲惨的青春》则分别获得了1964年和1971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的主要作品有《孩子在看着我们》(1942)、《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米兰奇迹》(1951)、《恩贝托·迪》(1952,又译《风烛泪》)、《昨天、今天和明天》(1964)、《故国梦》(1970)和《悲惨的青春》(1971)。

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于资金的缺乏,他在影片中启用当地群众和非职业演员参加演出,采用实景拍摄和纪录片效果,真实客观地再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情景,表现人道主义的爱与诗意。对于这一点,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导演德·西卡》一文中写:“我用的字眼是爱,我还可以说是诗意。这两个词是同义的,或者至少说是互补的。诗意只是爱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形式,是投向世界的爱。纵然社会的动**使擦鞋童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孩子们仍保留着把自己的苦难化为梦幻的能力。”[5]

2。《擦鞋童》

《擦鞋童》(Shoeshine,1946)是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一座里程碑,它的许多创新之处都引起了当时的批评家一致欢呼。实地外景拍摄、启用群众演员、纪录片摄影风格的运用,这些出自经济考虑的革新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上的选择。

影片的剧情是在罗马城里,两个男孩以在街边给路人擦皮鞋为生,他们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挣得为数不多的几个里拉。他们生活在贫穷和肮脏之中,梦想着有一天能够骑上美丽的大马,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们千辛万苦积攒起了一笔钱,打算用来购买一匹骏马,眼看梦想就要实现的时候,小男孩的哥哥却把他们引上了歧路。两个男孩被抓进少管所,酿成人生的悲剧。

擦鞋童的梦想是有一匹马,它象征自由与快乐,影片故事围绕这匹马组织情节。从攒钱买马,误入犯罪分子陷阱,警察怀疑买马的钱是偷盗的,到小男孩越狱骑马逃跑,大男孩追寻阻止,小男孩跌落山崖而死。

《擦鞋童》剧照:为梦想的悲剧

《擦鞋童》获得了奥斯卡特别奖,奥斯卡组委会的评价是:“这部优秀的电影把我们带入了处于饱经战争创伤的国家中的悲惨生活,它向世界证明了创造精神可以取得对一切灾难的胜利。”这部电影推动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设立。

3。《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TheBicycleThief,1948)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标志性作品,它对现实的关注获得了全世界影迷乃至奥斯卡组委会的肯定,获奥斯卡特别奖。

影片讲述一个工人绝望地寻找他失窃的自行车的故事。安东尼奥是一个失业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罗马城张贴电影海报的工作。自行车是他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他当掉家里的被子换回一辆旧自行车,但是在工作的第一天,他的自行车就被偷了。虽然他奋起追赶偷车贼来到贫民区,却因没有证据被小偷的街坊轰赶出来。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自行车被偷

影片围绕丢失自行车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社会失业问题与贫穷,偷车贼家里一贫如洗,安东尼奥放弃了对他的控诉。安东尼奥因为丢失自行车面临失业,竟也由被偷自行车变为偷自行车,当街被抓。儿子目睹了父亲偷车受辱的场面,从一个儿童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小男子汉。导演用细节表现儿子关切地为父亲递上帽子,友爱地握住父亲的手,分担父亲的屈辱和责任,近镜头中父与子都眼含热泪,表现出父子情深。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偷车受辱

新现实主义在影片中的突破性表现是把安东尼奥找自行车一路上遇到的各种人、事、活动纳入到场面调度中。诸如避雨时遇到神学院学生、求助工会之家无动于衷、进教堂找证人时目睹神父做礼拜、教友呵斥等,不仅客观记录了社会现实情景,更主要的是表现了社会的冷漠,安东尼奥处于孤立无助中,没有人伸出援手。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社会的冷漠

五、小结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中产生,着重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电影面向现实,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特别表现儿童在战争中受到的心灵创伤。资金的缺乏成就了新现实主义电影一系列打破电影传统的革新,诸如不用摄影棚的实地拍摄、现场录音、采取自然光、启用非职业演员等,影响了现代电影的发展。

思考题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2。罗西里尼电影有哪些特点?

3。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是什么?

4。分析《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的特点。

5。战争带给儿童怎样的创伤?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